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望賢)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東盟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和區域合作的樞紐,正成為大國博弈與合作的焦點。在此背景下,第三屆中國—東盟經濟關係研討會在深舉行。本次研討會以「高水平開放與中國—東盟共同市場」為主題,由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共同主辦,邀請到來自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前海,深入探討中國—東盟共同市場建設的機遇與挑戰,為雙方合作提供前瞻性思路與務實建議。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教授指出,「去年10月,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宣布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世界範圍的自由貿易都在快速發展。但是,自特朗普實行關稅戰之後,許多該地區的經濟體都受到了重大的影響。我們也不確定這場戰爭什麼時候會結束」。在此背景下,要如何穩定雙方經濟?鄭永年給出三點建議:第一,東盟不可以內部分裂,一旦分裂,不僅東盟的經濟體會受到重大影響,也不利於地區的穩定;第二,無論是中國還是東盟都應保持開放,尤其是中國,應致力於推動高水平的開放、包容性的多邊主義,並繼續加強其全面的戰略夥伴關係,推進與東盟關係的發展;第三,中國—東盟也應該為世界多邊主義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解決措施,建立中國—東盟共同市場,來推動地區的和平穩定及發展。
「中國與東盟應該互相支持對方,來深化互惠互利的貿易關係,並且能夠共同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基於規則的世界貿易體系下來進行發展。」越南中央政策戰略委員會政策戰略研究院(IPS)院長陳氏紅明關於高水平開放與中國—東盟共同市場的思考發人深省。「我們希望有公平的競爭,能夠更多的幫助、服務、投資的便利性,減少投資的障礙,這樣我們才能惠及各東盟經濟體。」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陳光炎指出,中國和東盟的經濟關係是高互補性的,而新加坡在其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如促進中國投資、使中國資本流入整個東盟區域等。
丹斯里拿督Rebecca Fatima STA Maria,馬來西亞雙威大學副校監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東盟總共有6.28億人口,實際GDP大概在2023年達到了4萬億美元,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貢獻了全球GDP的4%。「我們與許多中國企業——比如電車、電池、電子支付等方面都進行了廣泛合作。現在也在不斷推動電商的發展。相信在電商領域,無論是中國還是未來,東盟都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推進戰略關係以及利益。」
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下的中國-東盟共同市場
本次研討會共設三大議題。議題一圍繞「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下的中國—東盟共同市場」這一課題展開討論,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副院長,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黃平主持。在當下「芯片戰」的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李卓敏講座教授楊偉聰從半導體行業的角度出發,對中國—東盟的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他指出,部分國家試圖通過優惠政策和補貼將半導體行業帶回本國,但這種保護性措施在本質上無法重振這些國家半導體行業的活力。面對巨大的全球地緣政治關係的變化,東盟國家應強化本地區的力量,「抓住這一輪技術變革和資源重置的重點,應該考慮彎道超車,通過內部需求的增長,來夯實我們的製造能力。」
議題二主要聚焦「中國以高水平開放推動中國—東盟共同市場建設」,由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柯怡安主持。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客座教授周密分享了他對於高水平開放的看法並提出了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的可行建議。他表示,「過去的開放是打開國門,現在的開放不僅是打開國門,還應該針對產業領域設計專門化的開放模式。」他認為,高水平開放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差異化的問題,中國可以通過試點區域和試點項目來積累更多開放經驗。
議題三深度探討了「中國—東盟供應鏈合作與中國東盟企業國際化」這一主題,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賴格主持。
馬來西亞半導體行業協會執行董事陳奕康指出,馬來西亞及東盟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尤其在芯片檢測與封裝環節)中扮演着關鍵角色,並在近年地緣政治變化和供應鏈重組趨勢中成為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他同時強調,東盟國家間需從競爭走向協作,並與中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研發設計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戰,通過共同創新提升價值鏈韌性與水平,利用區域的穩定性和中立性(如馬來西亞致力於成為「戰略性的橋樑」)來支持中國與東盟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在本次研討會的成果發布環節,兩場學術發布會同期舉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賴格就其新書《東亞的弱區域主義何以有效:超越雁行模式》(Routledge出版社,2025年)進行了專題發布,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柯怡安發布報告《探索建設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單一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