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香港房屋趨勢導航」報告,預測未來5年私人住宅與公營房屋年均落成量,分別達17100伙和37700伙,超標完成《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智庫報告充分反映,本屆政府不遺餘力,大刀闊斧進行連串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然而,要解決房屋難題,政府必須正視「公屋排不到,居屋抽不到,私樓買不到」的窘況,從而真正地做到完善置業階梯。

儘管近年樓價顯著回落,私人物業依然超出許多人的承受範圍。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的最新調查,本港於2024年連續14年成為全港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需要符合收入中位數的市民不吃不喝16.7年才能付清樓價。歸根究柢,購買私人物業需要扣起大筆款項供款,若然個人或家庭突然遇上經濟下行、失業率飆升、健康轉差等情況,有機會大失預算,影響一生。因此,資助出售房屋成為不少公屋住戶向上流動的救命稻草。

的而且確,政府近年收緊富戶政策,有望加速流轉。公屋屬珍貴的公共資源,社會整體上歡迎當局「加辣」。不過,資助出售房屋自推出以來,長期供不應求。以最近五年居者有其屋計劃的數據為例,即便受環球經濟疲弱、美聯儲息位高企等因素影響,超額申請倍數只是由2019年高峰期的62倍回落到2024年的14倍。考慮到受新富戶政策影響的住戶高達4萬多戶,自願遷出的人士只能保留4年「綠表資格」,公屋富戶能否如願購買合適的資助出售房屋仍屬未知之數,尤其是大單位幾乎在首輪售罄,影響市民置業。

筆者留意到,按目前的供應情況,政府絕對有空間調整公營和資助出售房屋比例,甚至興建大面積的單位,推動公屋住戶向上流動,完善置業階梯。據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到2025/26年度至2029/30年度,傳統公營房屋年均落成32100個單位,已超越《長策》30800個單位的目標,是《長策》2014年公布以來首次出現。如果計及「簡約公屋」的供應,未來5年公屋年均落成量就會達到37700伙。

另一方面,基金亦提及,公營房屋供應的成本問題正在浮現,當局應重新檢視成本效益,控制日益膨脹的建築開支。其實,報告提出的建議有一定道理,早前便有議會同事提及,政府花費巨額成本,如計劃將濾水廠搬入岩洞,若果該批土地集中興建公屋,顯然是不符合社會效益。考慮到政府財赤嚴重,筆者同樣認為,政府應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比例,甚至興建更多大面積單位,提升公屋流轉率。要知道,對比深圳的300平方呎以至新加坡的270呎,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70平方呎左右,絕對是未如理想。

房屋作為困擾香港多年的老大難問題,既然目前時機成熟,興建更多、更大的資助出售房屋,可以減輕庫房壓力的同時,也能增加普羅大眾和公屋住戶的置業選擇,做到真正地完善置業階梯,提升社會的幸福感、獲得感,政府應該予以考慮。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