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在國內惹來反對聲音。 美聯社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大打關稅戰,試圖對中國「極限施壓」卻不見成效,反而日前轉軚聲稱要削減對華關稅。持保守派政治立場的《華爾街日報》社評委員會周三(4月23日)發表社論,認為中國已經識破特朗普的虛張聲勢,有條不紊地在外交、經濟和貿易領域布局,直言美國輸掉了這一輪與中國的博弈。

自特朗普本月初宣布對全球加徵所謂「對等關稅」以來,白宮不斷作出調整,先是宣布對除中國以外所有國家和地區暫停徵收「對等關稅」90天,隨後又予以依賴海外生產的蘋果公司和Nvidia(英偉達)等大型科企部分關稅豁免,日前還聲稱要削減對華關稅。社論指出,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政府正在退縮,「在金融市場強烈反應、人們對通脹高企經濟衰退的擔憂,以及全球各地對關稅戰的強烈不滿之下,這毫無疑問是撤退。」

斷供稀土礦 停收波音客機

社論認為,特朗普首個任期大打對華貿易戰時,中方的反擊措施相對克制,但今次中方果斷出手、針鋒相對地展開報復,包括中方迅速切斷美國獲取關鍵稀土礦的渠道、停止接收波音的客機、尋求從全球其他地區進口食品和能源,並加強監管在華營運的美企。中方的種種反應,都未有因美方試圖降溫而鬆懈。

中國也向全球各地發聲,警告各地不要與美國達成任何貿易協議、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外,否則會面臨後果。多間美媒都觀察到,中國加快與東南亞等地貿易夥伴的外交接觸,旨在建立反對美國單邊霸凌行為的統一戰線。經濟學家也普遍指出,對於潛在關稅戰帶來的痛苦,中國的承受能力將遠超美國。

●美國巴爾的摩港口

發達經濟體拒對華脫鈎

社論形容,如今就連美國的盟友,也面臨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攻擊,在此背景下,中國的警告引起全球前所未有的迴響,包括歐盟、日本和韓國在內的眾多發達經濟體,均表明不會在經貿領域對華脫鈎。包括美國在內多個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即使在關稅戰下也尋求在華設廠,這一切都體現美國的外交影響力正在削弱。美媒認為,中國正向美方釋放信號,表明中國承擔關稅戰的風險,即使面臨任何潛在挑戰,也絕不會向美國挑起的關稅戰妥協。近期中國經濟數據持續向好,更為中國堅定自身立場加強了底氣。

社論最後指出,特朗普是否能汲取關稅戰帶來的經濟和政治教訓,還有待觀察,「我們懷疑連特朗普自己都不知道答案,他的許多政策都是臨時性的。如果他尋求政治建議,他應意識到美國民眾普遍反對關稅戰,它帶來的損害對其總統任期構成最大威脅。」

窮人稅務增幅為富人三倍 關稅加劇美貧富差距

●美國貧富懸殊將愈趨嚴重。 法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關稅戰,外界正關注對美國經濟前景及民生的影響。根據美國智庫稅收與經濟政策研究所(ITEP)最新分析,關稅政策將導致低收入家庭實際稅務負擔增幅,為富裕階層的三倍,將進一步加劇美國貧富差距狀況。

該報告概述現行關稅延續至2026年對不同收入群體的影響,其中年收入不超過2.86萬美元(約22.1萬港元)的家庭將因物價上漲多支出收入的6.2%。年收入至少91.49萬美元(約709.8萬港元)的富裕階層,僅需多支出1.7%。年收入5.51萬至9.41萬美元(約42.7萬至73萬港元)的中等收入家庭,額外負擔比例約5%。

美國關稅壁壘正引發多重經濟危機,聯儲局理事沃勒周四(4月24日)警告,若特朗普政府維持激進關稅政策,引發的企業裁員潮或導致失業率飆升,不排除局方要採取減息措施應對。此外,物價上漲令美國民眾債務壓力加劇,花店等本土小型產業也受衝擊。

共和黨金主 轟特朗普玷污「美國」品牌

美媒CNBC報道,共和黨金主、避險基金Citadel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格里芬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的全球貿易戰,可能損害美國及其政府公債市場聲譽。

格里芬周三(4月23日)在華盛頓舉行的Semafor全球經濟峰會表示,「美國不僅是個國家,它是個全球性品牌。無論是我們的文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美國都已超越一個國家的定義。這是世界上大多數人渴望達到的目標,但我們正侵蝕這個品牌。」

「要用一生時間彌補損害」

特朗普本月初推出所謂「對等關稅」震驚全球,引發華爾街劇烈震盪。受政治局勢緊張影響,美國國債孳息率上升,美元匯率下跌,顯示投資者正遠離美國這個過去被視為最安全的投資地點。格里芬說,「在金融市場,沒有任何品牌能與美國國債市場及美元的強勢相比。美國國債的強勢和信用價值,沒有品牌可與它相提並論,但我們讓這個品牌置於風險中。當你擁有一個品牌,總統、財長和商務部長必須非常深思熟慮,你需以尊重這個品牌的方式行事。因為當你玷污這個品牌,可能要用一生的時間彌補已造成的損害。」

格里芬去年總統大選投票支持特朗普,也是共和黨政治人物的金主,不過他一直嚴厲批評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他月初曾說,特朗普關稅措施等同於對家庭加稅,是政府犯下的重大政策錯誤。

批美外交政策混亂 星外交官:如送禮給中國

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接受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訪問時,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混亂,他不看好特朗普能把製造業工作帶回美國,也不認為美國採取的措施會讓其他國家疏遠中國。

馬凱碩的說法是,中國固然受惠於全球化,但美國也是,不過特朗普想逼工廠的工作回流到美國,這個想法很可能行不通。馬凱碩表示,中國會因為與美國的貿易戰而受創,但「中國打算以短期痛苦換取長期利益」。他聲稱美國政策混亂是「送禮給中國」,而其他國家不會疏遠中國。馬凱碩抱持的看法是,美國對中國實施制裁與出口管制,反促使中國加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間接強化中國地位,且會有愈來愈多的國家認識到,就自身經濟和戰略利益而言,與中國接觸有其必要。

英媒:美「貿易牌」日益疲弱 特朗普還打得極差

英國《金融時報》高級貿易記者貝蒂周四(4月24日)撰文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全球貿易博弈中,接過的是一手日益疲弱的牌,還打得極其差勁。美國不再像過去那樣,擁有掌控全球貿易所需的援助、技術和市場准入,而特朗普反覆無常的行為,正讓美國以更快的速度失去重掌全球貿易的可能性。

●特朗普在專機上通電話。 法新社

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籌碼減弱

文章指出,數十年來,資本流動、先進技術以及進入其龐大消費市場的管道,都是美國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的籌碼,但現在這些籌碼相對於中國而言都已減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稱美國為「不可或缺的國家」,這說法現時在貿易和科技領域愈來愈不準確。從提供的援助規模來看,美國已失去優勢。美國援助預算已大幅縮水,而「政府效率部」基本上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最後殘餘的援助預算。

在先進技術發展上,美國似乎也正輸給中國。貝蒂分析稱,美政府曾竭力剝奪中國獲得先進技術的機會,例如半導體,但美國現在不僅沒有提供足以與中國官方和私營部門投資相匹配的投資,還向美國業界發出錯誤信號,導致美國在許多綠色技術上遠落後於中國,舉例若一個國家想要採用太陽能、風能,或是用電動車取代燃油車,通常需從中國取得設備。

據美國榮鼎諮詢集團估計,2023年中國佔全球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出口的份額為53.5%,而2013年這一比例僅35.5%;2023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和半成品電動車出口的市場份額也超過50%。貝蒂稱,美國想要透過補貼和對進口產品徵收保護性關稅,建立起自己的電池、電動車和太陽能製造體系,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但這不會有任何作用。

有分析指出,儘管美國前總統拜登政府透過《通脹削減法案》,向美國太陽能產業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約7,758億港元)補貼支持,但特朗普對進口太陽能產品徵收的關稅,正成為美國太陽能產業一大隱憂。這項措施的直接後果是太陽能模組進口成本將顯著上升。

類似事情也發生在電動車領域。貝蒂指出,歐盟正試圖將中國尖端生產技術融入其市場,但美國本土汽車產業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也傾向於製造其他國家不想要的巨型高油耗小型貨車,導致其正打造一個技術含量低、價格高昂、無法與海外對手競爭的電動車產業。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