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終於看了叫好叫座的《破·地獄》,卻是加長版。電影大熱時,身邊的朋友都說,你一定早看了。但還是到了加長版上映才看。好看嗎?當然不錯。卻不是我喜歡的題材,走進戲院,是一種妥協。
疫情肆虐致生意蕭條,公司關閉或裁員而失去工作的人被迫轉行。因為不適應或觀念不同而與前輩起衝突,並在相處中互動融合,增添了解,彼此都有所頓悟和改變,生活繼續……這是一個放諸四海皆適用的套路,應時、寫實、勵志,加上兩大笑匠黃子華、許冠文領銜,這部港產片未上映已先聲奪人。
備受期待,票房數字破紀錄不令人意外。所以,不打算寫觀後感之類。時值最具代表性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後天頒獎,相信獲18項提名的《破·地獄》拿下多少個獎和能否膺「最佳電影」成為關注點。
在這之前,香港有兩個專業團體主辦的評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和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大獎公布結果,「最佳電影」都是《九龍城寨之圍城》,「最佳導演」分別是執導《爸爸》的翁子光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的鄭保瑞。《破·地獄》和這「兩大最佳」都失之交臂,尤其是前者,連最後五強都打不入,因而惹起包括影壇大佬兼影評學會會員的文雋等炮轟。
我想起在20多年前有一次擔任「青年文學獎」散文初級組評審時遇到的「兩難」往事。這個由香港兩大學生會發起並主辦的文學獎是當時最重要的文學活動之一,參與者踴躍。每組收到的作品數以百計,每位評判要在初選時至少選出「十佳」,並將各人的「十佳」在組內討論並交叉閱讀,然後進入第二輪篩選,最後集中到十多篇再反覆開會討論,選出優秀作品和定出冠、亞、季軍名次。記得有兩篇作品爭持激烈,一篇關於父親,另一篇關於茶餐廳。前者文章結構完整,文字駕馭純熟,讀起來很順暢;但後者的敘述貼近生活,人文氣息濃郁,細節描寫生動。可謂各有千秋。但最後,冠軍給了後者。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觀察有新意,引起共鳴。
其實,任何評獎結果出來,都會有人不滿。因為每個主辦機構的評審準則、評審品味都不同。電影是一個涉及各方專業人員最多的集體創作,一部票房破紀錄的電影肯定是一部各方表現都不錯的好作品,否則,吸引不了那麼多觀眾,獲多項提名已是肯定。但能否得「最佳」,則要看它遇到的對手和當屆評委的口味。
以今年的5部入圍作品為例,我猜想,最佳電影是《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破·地獄》之爭。我個人則傾向前者,去年中已寫了《雜亂中的「正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