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現時貿易戰形勢反覆,有意見認為美國激進的關稅政策或重新引發通脹,同時增加經濟放緩風險,令息口不減反加,或打擊本港樓市。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表示,中短期內,貿易戰導致美國股市波動,影響投資者入市意欲,美聯儲有機會因此提早減息或擴大減息空間,息口下降將對樓市有正面作用。此外,人民幣持續貶值,對內地買家來港置業產生負面影響。在短期內正負面作用交替之下,難料貿易戰對樓市影響。但中長期而言,預料影響香港貿易,而本港貿易業佔GDP及就業人數近兩成,相信會對香港經濟有一定影響。
他續指,對土地拍賣的影響方面,樓市轉差將增加發展商的一手庫存,繼而影響發展商的投地意欲。然而,特區政府不應該因此停止賣地,反而要持續推出地皮。因為以前沙士期間,本港曾經長時間暫停賣地,導致後來土地房屋長時間嚴重短缺,故不應重蹈覆轍。不過,政府可以在土地推售的步伐和規模上因應市況調整,可以減慢步伐及減少數目。此外,建議以不同方法增加地皮吸引力,例如精簡審批程序及簡化地契條款。
葉文祺續指,基金會對2011至2020年間招標並已完成發展周期的超過100幅官地進行分析,發現2017/18年落成土地的平均發展周期為4.9年,到2024/25年落成的土地平均發展周期已到6.5年,可見近年發展時長延長了33%,而發展時長當中逾半時間(57%)涉及到施工前與施工後階段。他解釋,地盤複雜程度和興建公共設施要求,可能是導致這兩個發展時長大幅延長的原因,尤其是「岩巉」的熟地比起「即食」熟地所需的施工前階段發展時間要長超過一年,而政府於2022年落實的精簡程序仍未反映在最近落成的地皮上。此外,現時地契條款往往要求發展商興建不同設施,包括安老院、體育館、幼兒中心等,而愈多此類設施,審批及驗收時間就愈長,影響項目取得滿意紙的時間。例如興建一項設施需要半年的施工後階段時間,而興建3項設施的施工後階段需時差不多1年。因此,基金會促請政府繼續精簡審批程序,批出更多「即食」熟地,以及簡化地契條款,以提升土地拍賣的成功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