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經理區浩馳表示,樓價自2021年9月達高峰後開始回落,資助房屋與私人住宅的樓價重疊範圍從300至500萬元擴大至100至500萬元,有人因此質疑資助房屋的必要性。然而,2024年實際上只有3%私人住宅成交的樓價落入100至300萬元之間,在這個樓價區間内,私宅與資助房屋之間的潛在競爭幾乎不存在,而即使存在亦不顯著。

至於介乎300至500萬元的資助房屋單位,較為容易受私人房屋市場潛在競爭的影響。其對應潛在客源的月入接近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並即大概落於25,000至39,999元,但也僅佔全港住戶數約18%。對於這個組別以下的其他中低收入家庭來説,資助房屋仍是其置業首選,反映資助房屋續存的必要性。

區浩馳續指,過去20年的數據反映資助房屋對促進公屋單位回收和流轉的作用,甚或大於打擊濫用公屋。回收單位能夠更快滿足公屋申請人需求,在過去兩年已成為公屋單位編配和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主力。目前超過三成公屋住戶對購買資助房屋持開放態度,若這些未被滿足的置業需求能夠解決,估計潛在回收單位數量可達338,100個。

他續稱,然而,目前資助房屋二手市場供求錯配顯著。2010至2024年期間未補價資助房屋成交分布顯示﹛絕大多數綠表買家都偏好較大面積單位。惟大部分近年新落成的資助房屋單位面積都少於431方呎。由於無法負擔換樓升級至私人住宅,資助房屋現有業主大多也不傾向將單位放售。建議未來興建更大面積單位,以促進換樓鏈和提升流轉率。

(右)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經理區浩馳(記者 曾業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