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劉淑儀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4月2日對全球發起攻勢,徵收所謂「對等」關稅,中美關係隨即急轉直下。關稅鬧劇引發金融動盪,美方不得不緊急叫停,唯獨對中國關稅居高不下,而且為了逼迫中國就範,美方甚至肆意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推高至245%。

與此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又宣布對在美國港口停泊的中國船隻徵收停靠費用,進一步印證特朗普政府矛頭直指中國,意圖進一步擴大中美貿易戰。儘管特朗普以行政命令濫加關稅頗有違憲之嫌,且本國抗議聲浪此起彼伏、市場焦慮日益加劇,但本屆美國政府依然我行我素。

面對美方的高壓態勢,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夏寶龍近日在香港發表講話,指出「美國不是要我們的稅,而是要我們的命」。

對於這場貿易戰,美國資深中國問題觀察人士和國際關係專家普遍持保留態度,認為美方勝算不高。他們認為,面對美方威逼恫嚇,中國民眾始終與中央政府同頻共振,齊心協力、一致對外,而美方則因顛覆全球經濟貿易體系、損害自身國際信譽而遭到嚴重反噬。

《紐約時報》資深記者、《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曾在中國內地實地考察四個月,他近日在播客節目中猛烈抨擊特朗普的對華關稅政策,批評那些認定「中國不會創新」的美國政客實屬「小丑」作派。

弗里德曼指出,在後疫情時代的中國,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已催生出一批科技足以領先全球的本地企業,涵蓋電池、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無人機及機器人等產業;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中美差距也已收窄至伯仲之間。

弗里德曼表示,美國固然可以考慮加徵關稅,但通過吸引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則更具備戰略眼光。而且,中美兩國應當攜手應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三大難題——極端氣候、人工智能治理和全球秩序混亂。

值得關注的是,皮尤研究中心在特朗普對華加徵關稅後、但尚未宣布「解放日」前,曾對3605名美國成年人開展的民調,發現美國民眾對華負面觀感五年來首次出現小幅下降。視中國為「敵對國家」和「最大威脅」的受訪者比例,分別下降了10和8個百分點。

然而,兩國在政府層面卻缺乏溝通管道。中方立場明確,堅定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任命前常駐世貿組織代表李成鋼擔任首席貿易談判代表。由此可見,面對美方的威脅恫嚇,中方不會屈服,始終願以平等、專業的態度展開談判。

香港作為全國最開放、最國際化的城市,可謂大有可為。畢竟當前正是糾正美國民眾對華認知偏差的良機。

特朗普漠視法治、濫用權力的行徑讓美國民眾認清現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竟然獨斷專行之餘,還要口誅筆伐他國「獨裁統治」。

正如弗里德曼在播客中所言,中國人民在創新創業領域享有廣泛自由;「嚴謹治國」的傳統源遠流長,民生為先才是為政要務。香港應積極與美國商界及意見領袖交流,讓美國民眾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

在美國,社會充斥不同政見,各種價值觀及利益訴求雜陳政壇。據悉,特朗普政府內部亦不乏「對華鷹派」及「務實克制派」彼此角力。我國(尤其是香港特區)應主動與美國各派勢力接觸、對話,從而最大程度地爭取推動美對華認知向「知華、友華」的方向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與美國智庫及學者接觸是重中之重。儘管某些極右翼人士不可理喻,但仍有不少學者堅守學術,經過多年學問積澱,不乏真知灼見,他們心態開放,能夠對中國持中允、客觀的態度。相信這些學者有望引導美國大眾提升對中國的認識,是故,與他們保持對話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還必須持續維護並深化中美企業間聯繫。出於經濟利益考量,美國商界始終是中國(尤其是香港)的堅定盟友,能夠與中國一起共同抵禦保護主義的侵蝕。各國基於國家利益行事本無可厚非,但商界投資者與華盛頓政客卻不可同日而語,商界洞悉現實,面對危機,必將毫不猶豫敲響警鐘,畢竟實踐出真知。與此輩實踐家加強合作可謂化解中美貿易戰的關鍵,理應與這些有心有力、重視實幹的商界人士充分展開合作。

(作者為行政會議召集人和立法會議員 本文的原文發表在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面)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