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經理區浩馳先生、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先生、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躍昊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張弦)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今日發表《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5》報告,針對最新供應趨勢及市場熱話提供最新分析。未來五年,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別將達到17,100及37,700 伙,足夠達到《長遠房屋策略》(《長策》)目標。因應私樓賣地市場疲弱,當局應續精簡審批簡化地契。公營房屋供應趨向樂觀,輪候時間達標在望,但新挑戰在於控制建築成本。資助房屋雖與私樓樓價重疊擴大,但潛在競爭並不顯著,未來更可以對促進公屋流轉發揮更大作用。

報告指出,公營房屋落成量正步入「收成期」。預計 2025/26 至 2029/30年度期間,單靠傳統公營房屋年均32,100個單位,已超越《長策》30,800個單位目標,為《長策》2014年公布以來首次發生。加上簡約公屋正在穩步推進,未來五年公營房屋每年平均落成量將達到37,700個單位。過去「頭輕尾重」的供應問題正在緩解,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將維持下降趨勢。分析顯示特區政府正在《長策》目標之上建立更穩健的供應緩衝,即使計及可能出現的潛在延誤,預計未來十年傳統公營房屋落成量仍將高出《長策》目標約 7%至31%,但要在2026/27年度前達成4.5年輪候時間目標,30,000個簡約公屋單位的短期填補作用不可或缺。
儘管公營房屋供應前景趨向樂觀,背後的成本也正在浮現。預計未來四年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年度建築開支將增加 73%。考慮到未來有一定供應緩衝提供空間,報告建議特區政府應重新檢視「插針樓」和地形複雜的發展地盤的成本效益,以控制不斷膨脹的建築開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