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深圳2035: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展望》以「回顧深圳45年·展望深圳2035」為主題,在深圳舉行新書首發式。此次首發式由深圳出版集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主辦,深圳出版社、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承辦。
這部作品的創作歷時兩年,由鄭永年領銜的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團隊以深圳「雙區驅動」戰略為框架,通過實地調研、國際對標等方法,系統梳理深圳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邏輯。創作過程中重點突破了對「高質量發展高地」的量化定義,創新性地將「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概念轉化為可評估的城市治理指標,構建社會治理新形態理論,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引領中國式現代化以及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的深度協同發展模式。

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鄧麗君,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黨委書記、協理副校長李學金,深圳市社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範偉軍,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唐漢隆,深圳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邱剛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共同為新書揭幕。「深圳的故事要深圳人來講。我們研究深圳,一定要把深圳放在世界地圖上看」。鄭永年指出,我們要反思現代化的各個模式——美國曾是現代化的燈塔,歐洲的福利社會也走不下去。因此,在創作這本書時不僅要考慮到如何避免西方現代化走的彎路,還要考慮我國「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如何實現的問題。從這個視角看,為什麼要把深圳放在世界版圖,就是因為深圳不僅要給中國的現代化做一個可複製、可擴散的模式,還要給世界的現代化做一個可參考的模式。
活動特別邀請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張佔斌,深圳市原副市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和博士研究生導師唐傑,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郭萬達等展開「展望深圳2035」主題對話。

張佔斌表示,深圳敢為人先,創造了深圳的奇跡,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示範區,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示範區。他指出,本書對深圳的未來做了很好的展望,中國式現代化要走出中國自己的特點——既要學習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有益經驗,要有共同的特徵,也要有中國的特色——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很好的結合,才能走向一條正確的道路。
唐傑指出,本書中提到兩個重點,一個是「創新」,一個是「高質量」。一座城市持續的輝煌,來源於持續創新的人、創新的企業、創新的精神,「物質會老,精神不老,精神領先,這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我們能夠在走向世界之巔之後,一直保持引領世界嗎?這既是深圳的問題,也是中國的問題。
郭萬達表示,鄭永年及其團隊提出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經濟平台」的概念很重要。一個城市如何能夠保持活力、保持創新?答案是要有好的資源、高端的要素,特別是企業家——這些敢冒險的、創新的、勇於探索的人,這是深圳能成為今天非常重要的基因。他強調,如何保持這些高端要素,需要有為政府來支持:一是要給企業家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二是要做好各種公共服務,三是要保證對人才的包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