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車廂「關愛座」。香港文匯報記者李芷珊攝
家庭及親子教育工作者司徒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對於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關愛座」時有引發爭拗,甚至造成社會矛盾,家庭及親子教育工作者司徒漢明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設立「關愛座」的原意及目的,是傳遞讓座有需要人士的美德,包括孕婦、老弱及傷殘人士等,建立關愛共融社會;但可能推出「關愛座」時相關宣傳教育不足,導致很多人誤解「關愛座」的功能及意義,有長者會覺得專為提供給他們使用,當看到有年輕人佔用便會出言指責,亦有年輕人或中年人以為「關愛座」只是提供有需要人士,即使放工時間車廂擠滿乘客也無人敢坐「關愛座」。

司徒漢明認為,解決「關愛座」使用矛盾,最重要是從社會宣傳及公民教育方面著手,因為社會是由很多人所組成,社會是否和諧與個人品格及品德有很大關係,只要有關宣傳及教育做得好,相信不會出現「關愛座」使用矛盾或糾紛。此外,相信很多人也願意讓座有需要人士,只是一時間未有察覺而及時讓座,若因此被人指責甚至拍片上網公審便「好無辜」,因為很多時一張相或者10多秒片段並非事實的全部,但可能會令人產生誤解,對當事人某程度上是一種網絡欺凌,對化解矛盾及傳遞關愛共融社會亦無幫助;反而上前禮貌的提出車廂有需要人士,相信絕大部份人也樂意讓座。

資深心理學家黎定基

資深心理學家黎定基今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析指,因「關愛座」使用而引起掙拗或矛盾,主要出於不同人士的觀念問題,「關愛座」這個名稱可能會令一些長者理解是專為他們而設,因而覺得其他人或特別是年輕人應該讓座。但「關愛座」的讓位並非法例規定,所以年輕人或中年人可能出於「先來先得」的心態而拒絕讓座。至於將拒絕讓座拍片上網的人,則是出於正義感心態,但這種做法可能會造成衝突或激發矛盾等反效果。

黎定基表示,「關愛座」的設立原意是提供給有需要人士,包括孕婦、幼童及傷殘人士等,未有年齡界限,認為若將「關愛座」改為較中性的「微笑座」,較能提示應該讓座有需要人士;但長遠應從社會宣傳及教育方面著手,只要令到市民普遍有公民意識及良好品格,不論自己所坐的是否「關愛座」,當看到有需要人士便會自動自覺讓座,如果這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氣,屆時甚至可以取消「關愛座」也不會造成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