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旅遊產業轉型,針對「深度遊」發展及「無處不旅遊」等推出系列配套措施,相關政策初見成效,訪港旅客人次穩步回升。為挖掘本土歷史文化深度遊潛力,工聯會早前進行「港島歷史文化深度遊發展策略研究」,結果顯示,遊客在决定旅遊目的地時,最重要考量因素是當地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最多受訪者選的特色遊主題是「本土文化」;文學作品、文人主題旅遊亦備受遊客喜愛。工聯會建議政府要加強保護有特色的事物;並可將文學轉化為旅遊發展資源,包括優化南區文學徑,完善相關配套等。

工聯會早前以香港島為研究樣本,實地考察多個地點及訪問相關領域專家,並於去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向431位熱衷歷史文化深度遊的内地旅客進行問卷調研,了解其旅道偏好、出行習慣及消費意願等信息。研究結果顯示,受訪的內地遊客偏好自由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群體,是歷史文化深度遊的主要受眾,逾七成半受訪者把「當地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作為選擇旅遊目的的考量因素;在感興趣的歷史文化特色遊主題中,最多人選的首三位分别是「本土文化」(61.48%)、「古蹟遊」(58.93%)以及香港發展歷史(53.36%) ;令人意外的是居第四的是「文學遊」,約有40%受訪者選擇。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吳秋北在今日記者會上指,調查顯示,遊客在决定旅地時,最重要考量因素是當地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惟深度遊發展的困境之一,是部分具有特色的事物面臨消失危機,包括霓虹燈、老字號店鋪以及未獲得評级的特色建築等。工聯會建議政府加強對有特色事物的保護,由於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部門間需要互相溝通與協調;政府亦應檢討文物保育機制,優化活化形式,活化後的建築不應與原來的功能割裂。
對於文學、文人主題的深度遊,吳秋北指,在短期内產生的經濟效益雖不高,但潛在旅客不少,相信有一定發展潛力,建議將「南來文人」與本土文學IP轉化,包括優化南區文學徑,完善相關配套;在相關歷史事件發生地附近的休憩公園設置舊照片牆或讀書角;又可在赤柱設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紀念1942年800多名文化界人士從香港撤離的歷史,或於銅鑼灣海濱增設文人撤離雕塑等。
此外,有趣的主題路線策劃和活動亦有助於將文學轉化為旅遊發展資源,建議康文署可參考之前的經驗,結結合熱門小說,和相關作家合作,共同策劃出有創意的主題路線。

而針對部分遊客反映難尋本地導賞團資訊、交通資訊等問題,工聯會建議政府可推出一個供遊客使用的一站式應用程式,將各類資訊囊括在其中;政府亦應持續激勵旅遊業界開發優質產品,可繼續與旅議會合作舉行深度遊路線設計比賽,在此基礎上,還可招募一些外地的深度遊愛好者參加獎路線的導賞遊覽。此外,為保留本地特色,亦希望政府多為飲食業的傳統小商戶提供支援及簡化相關牌照申請流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