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認為牛肉選擇範圍廣,美牛極易被替代。 香港文匯報記者孔雯瓊 攝

編者按:自特朗普4月2日宣布所謂「對等關稅」以來,美國對華關稅訛詐一再加碼,中國亦不畏霸權迎頭反制。這場關乎國運的戰略博弈,對中美雙方而言均不啻為一場接近極限的壓力測試。中美各自的抗壓韌性如何?中國的底氣和定力怎樣?美國關稅戰的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香港文匯報採訪中國民眾、企業和政府部門,並跨洋連線採訪美國普通民眾、企業及行業協會,從今起推出本系列專題,盤點在此場極端壓力測試下中美對陣的最新戰況,看看誰將笑到最後。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此次關稅戰背景下,美貨「光環」褪色,優質國貨已在多個品類中成為優先替代品。加之隨着中國和貿易友好國關係升溫,進口渠道更加多元,國產替代與多元進口並行,消費者信心依然堅挺。此外,消費者亦未出現任何「囤美貨」現象。不少人坦言,現在內地購物選擇極其豐富,「就算少了美國產的,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

4月18日晚,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上海以美國商品豐富著稱的山姆超市走訪。隨着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店內美國原產地商品不再是貨架上的主角,反而中國的國產商品與來自其他多國的進口商品琳琅滿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水果貨架前發現,國產替代正在重塑消費格局。一方面,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美國水果在華出口面臨更高成本壓力;另一方面,消費偏好和供應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削弱了其市場份額,美國水果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大幅下降。

品質上乘國產水果受歡迎

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消費者爭相購買一款產自雲南的大顆藍莓。這款藍莓雖源自美國品牌,但已在中國實現本土化種植,且以果粒大、品質高著稱。自2020年起,中國在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上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藍莓生產國。目前,內地超市銷售的優質藍莓幾乎全部來自本土供應鏈。與此同時,美國水果的份額卻持續下滑,山姆超市內原產地是美國的水果種類並不多,僅有的幾款比如新奇士橙等也吸引力平平,贛南臍橙、四川資中血橙等都是品質上乘的國產替代品。同時,隨着中國自貿政策的推進,加速了泰國、智利、越南、新西蘭、秘魯、柬埔寨等與中國友好貿易國家的水果進口節奏。

國產牛肉崛起 更合國人口味

隨着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可能導致進口的美國牛肉漲價,但許多國內消費者表示「無感」,因為「美牛並非不可替代」。一位顧客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平時購買美國牛肉不多,更愛澳洲和日本的牛肉,內蒙古草飼牛肉也非常不錯,國產牛肉更精瘦,口感更清爽,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據阿根廷《國家報》統計,2024年中國進口的287萬噸牛肉中,76%來自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美牛不佔主導地位,再加上關稅調整,其市場份額勢必將進一步壓縮。

專家:美貨退出對華影響不大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譚浩俊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消費者對美國商品本就非剛需,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國產替代消費品正成為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支柱。中國市場有廣度、有深度、更有韌性,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條自主可控的消費升級之路。

「即使美國商品退出中國市場,對中國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影響並不大。許多美國產品本就屬於小眾高端品類,對普通消費者不存在剛需。相反,中國消費者正越來越多地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國產品牌。可以說,美國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影響遠比中國失去美國產品更為深遠。」譚浩俊還提及多元進口舉措,「像牛肉、農產品等品類,幾年前已經開始大量從巴西等南美新興市場進口,品質不輸美國產品,供應鏈也更加多元化及穩定。」上述應對舉措證明,就算這場關稅戰確實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中國有足夠能力消化壓力。

部分美商家承諾不漲價 擔憂被中國市場拋棄

在美國發動關稅戰後,不同於美國消費者的「消費恐慌」或「搶購潮」,中國消費者表現出更加冷靜和理性。這一現實令許多美國企業的焦慮迅速蔓延——他們擔心的不是漲價本身,而是被中國市場徹底邊緣化。

●在上海一家山姆超市內,雲南產的大顆藍莓受到消費者搶購。香港文匯報記者孔雯瓊 攝

在超市保健品專區,促銷員正在清倉一款原產美國的氨糖片,現場消費者卻並不買賬。有消費者表示,類似成分的國產產品價格只有其三分之一。隨着國產品牌質量的提升,國產替代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越來越多人的「首選項」。

美產化妝品本就因消費者審美迭代、渠道變革等因素在中國接連受挫,如今,關稅調整更令其「雪上加霜」,美系產品正失去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關注度。而美妝巨頭雅詩蘭黛其2024財年多次顯示中國市場表現不佳,亞太區銷售額整體下滑超10%。據《2024中國美妝行業白皮書》統計,超60%中國消費者願意購買國貨美妝產品。

另外,多家美國進口寵糧品牌近期紛紛對外承諾「不漲價」,顯然擔心因價格波動被消費者拋棄。從市場數據來看,內地進口寵糧整體份額正在縮減,而國產品牌則強勢上行,逐步打破由海外品牌壟斷的局面。

美百物騰貴 網友嘆「活不下去」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美國消費者開始切實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壓力,尤其是在日常消費品和節日用品方面,價格上漲趨勢愈發明顯。不少美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快要活不下去了」「我得打三到四份工才行」。一些零售商釋放信號宣稱未來價格會更高,引得美國民眾開始搶購和囤貨。美國機構和分析師認為,目前美國消費者信心嚴重受挫,一些美國家庭或被迫調整消費結構或消費降級。

「泡泡瑪特是我一直會購買收藏的玩具啊,我到底該抱有不會漲價的希望還是加入囤貨隊伍?」近日,有美國消費者在TikTok上分享了自己因關稅上漲所遭遇的困擾,泡泡瑪特等中國潮玩成為預期將漲價的焦點之一。該網友稱,「一方面不想盲目囤貨,另一方面又擔心後續價格持續走高。」這一情緒在社交平台上引發了不少共鳴。有同為潮玩愛好者的美國網友表示,已經開始計劃直接從亞洲購買,或者提前囤貨以對沖後續漲價風險。但也有網友無奈表示:「新品還沒出,你怎麼囤貨?這可怎麼辦?」

「買玩具像買奢侈品一樣謹慎」

除了潮玩,不少美國家長也注意到兒童玩具價格迅速上升。「我在沃爾瑪看到孩子以前常玩的玩具,價格已經輕輕鬆鬆漲了一倍,5美元的玩具都漲到10美元以上,還有很多賣25美元。這讓我有點憤怒。」一位母親表示,「現在給孩子買玩具都要像買奢侈品一樣小心翼翼。」漲價引發的擔憂情緒在網絡上持續發酵。一段熱傳的視頻中,一位美國女士情緒激動地說:「一旦價格漲上去後,那些店為了利潤,根本不會再降回來,漲價就是永久的。」在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雙重壓力下,不少美國家庭正在重新調整消費方式。「以前孩子的玩具壞了,我們直接扔掉買新的。」一位媽媽分享道,「現在不會了,壞了的就洗一洗、翻新一下,能修就修。」

「打三四份工才夠日常開支」

不少小型商戶也對不斷上調的關稅表示擔憂。來自弗吉尼亞州的玩具店經營者Amy Rutherford指出,其店內幾乎所有商品均為「中國製造」,若關稅大幅提升,將不得不調高售價,最終不僅消費者承擔成本,店主自身也難以維持利潤空間。「如果關稅加到145%,店裏的熊貓玩偶售價將從現在的32美元上漲到80美元。沒有人會願意花那麼多錢買一個毛絨玩具。」

關稅政策的廣泛影響也引發民眾對更大範圍經濟壓力的擔憂。一位美國女士在社交平台表示:「特朗普不僅對中國商品徵稅,還列出了其他很多國家。我幾乎活不下去了。政府討論財政赤字沒錯,但這種政策帶來的生活成本上升才是我們最大的痛苦。我們關心的是,食物是不是又漲價了,日用品還能不能負擔得起。」她的言論得到了大量網友的支持,許多人評論稱:「美國需要進口商品,美國需要中國。」也有人表示:「看來我要打三到四份工,才能支付得起日常開支。」

料美消費者信心暴跌 長短期通脹預期飆漲

受關稅衝擊,美國4月消費者信心暴跌,長短期通脹預期全線飆漲。耶魯預算實驗室最新發布的分析,美國消費者面臨的總體平均有效關稅率為28%,這是自1901年以來最高的水平。預計將使消費者價格上漲3%,每個家庭年均增加支出約4,900美元。其中服裝、鞋類和電器產品的價格將出現顯著上漲。

●美網民發視頻稱在沃爾瑪裏根本找不到便宜的商品。 視頻截圖

據美國媒體報道,目前包括Shein、Target、福特和沃爾瑪等九家企業,已宣布計劃提高價格,以應對新關稅帶來的運營成本增加。食品和消費品生產商也預計將調整價格。還有專家警告稱,新關稅可能為企業提供借口,在未受直接影響的市場中提高價格。例如,索尼已在全球範圍內提高了PlayStation的價格,預計是為了應對更高的貿易成本。愛馬仕成為率先以漲價應對美國關稅影響的奢侈品牌。該公司當地時間4月17日宣布,將從5月1日起在美國市場提高所有產品線的銷售價格,以抵消新關稅政策帶來的影響。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承認,關稅規模超出預期,儘管美聯儲旨在防止長期通脹,但價格影響仍不確定。

美國4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50.8,大幅不及預期的53.5,3月前值為57。本次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是自2022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也是自1952年以來該調查歷史上的第二低值。由於對貿易戰發展態勢的擔憂日益加劇,消費者信心自2024年12月以來已下降超過30%。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