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一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投資標的,被稱為「避險資產」「全球資產定價之錨」「收益避風港」,近期卻連續遭遇市場拋售:先是美國聯邦政府推出「對等關稅」,引發投資者拋售美債,讓美債收益率一度快速攀升至歷史高位;再是聯邦政府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關係緊張,讓稍有回落的美債收益率再度飆升。

圖為美元。 資料圖片

與以往大多數情況不同,此次美債拋售潮伴隨着美股暴跌、美元走低,形成罕見的「股匯債三殺」,凸顯美國經濟衰退預期改變資本市場傳統避險邏輯,更凸顯美國政府混亂、反智的政策顛覆美元霸權「遊戲規則」。

美債遭拋售

美國國債過去一直被市場視為安全資產,當股市下跌,資金會湧向美債尋求「避險」。一般情況下,美債與美股走勢會呈現「蹺蹺板」效應,但這種互動關係近期被顛覆。

此前,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連續暴跌,美債也同步遭拋售,收益率持續走高。9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最高漲至4.5%,30年期美債收益率三天內飆升近60個基點,一度突破5%。儘管此後收益率略有回落,但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施壓美聯儲降息,至21日收盤,10年期美債收益率再度超過4.4%,30年期美債收益率重回4.9%之上。

市場普遍認為,曾被視為全球最安全資產之一的美債「避風港」地位正在動搖。

花旗銀行分析師本·威爾特希爾表示:「市場格局發生轉變,美國國債不再是應對風險的全球固定收益避風港。」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政府此前把降低美債收益率作為其重要政策目標,現在收益率不降反升顯示投資者對美國這個全球最大主權債券市場失去信心。

分析顯示,所謂「對等關稅」讓投資者擔憂美國經濟陷入滯脹或衰退,因此拋售美元資產。在操作層面,對沖基金高槓桿「基差交易」崩盤、投資機構流動性需求上升以及多國央行戰略減持是本輪美債遭拋售背後的三大因素。

香港致富證券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肇越告訴新華社記者,美國政府加徵關稅令諸多投資機構調整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預期,出於避險考慮大幅減少投資倉位,從而導致美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美元出現同步下跌。

美債收益率攀升「很要命」

發行美債相當於美國政府向市場打「借條」——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用於公共支出,政府支付利息。美國政府通過拍賣把這些「借條」交給大型金融機構,後者把美債放到二級市場交易。美債價格取決於市場供求,並與收益率實時、反向聯動,美債價格越低,收益率越高。

美債價格下跌,意味着投資者可以在市場上低價買債券,不需要從美國政府那裏平價購買新債。新債賣不出去,沒法「借新還舊」,美國政府就只能提高利率以吸引買家,這意味着借錢的成本更高。

由於美債利率是市場利率的定價基礎,美債利率上升將對美國經濟產生廣泛溢出效應。

上善資本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夏春對新華社記者表示,美債收益率上升意味着國債利息開支上升,其次是企業債市場融資成本上升,這將衝擊金融市場,最終帶來更大經濟衰退壓力。富國銀行投資研究所固定收益策略主管布賴恩·雷林表示,隨着美債收益率走高,抵押貸款、汽車貸款和其他貸款的利率也會上升,衝擊民眾生活。18日,美國30年期抵押貸款利率攀升至6.83%,創8周新高。

因此美債收益率創紀錄上漲牽動美國政府神經。美國政府日前宣布調整「對等關稅」政策,對很多國家暫緩徵收,儘管沒有承認此舉是迫於美債市場壓力,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低融資成本似乎是美國政府整體議程的關鍵支柱,市場趨勢的逆轉、美債收益率的飆升或將引起整個金融體系連鎖反應,進而波及實體經濟,引起嚴重擔憂。

「對等關稅」破壞美債融資鏈

本次美債拋售潮看似偶發,實則反映了美債問題積重難返,加上美國新一屆政府關稅措施的推波助瀾,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美債融資困境加劇。

近年來,美國財政擴張帶來美債供給迅速上升,而需求端卻未能同步擴張。夏春表示,由於當前美債規模太大,許多國家主權基金的美債持有額已經超過其外債投資上限。

肇越表示,今年即將到期的美國國債規模達到歷史峰值,預計全年超過9萬億美元。從上周美債發行情況看,投資者不願購買新發行的美債,導致一級交易商被迫大量買入。

一般來說,對美保持貿易順差的經濟體是美債主要債權方,他們用順差收入購買美債,讓美元得以回流美國,為美國財政赤字融資。而美國政府企圖通過關稅手段削減貿易赤字,直接破壞了這一機制——若對美貿易順差縮水,相關經濟體購買美債的意願和能力將同步下降。

分析人士認為,關稅政策正推動美元流出美國。夏春表示,通常來說,國債收益率上升會帶動美元匯率上漲,但現在美元匯率不升反降,是資金流出美國的有力證據。

美債融資能力下降、收益率攀升帶來的債務利息支出膨脹,令本就搖搖欲墜的財政赤字進一步惡化。數據顯示,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已超過36萬億美元。僅今年6月就有6.5萬億美元的國債到期。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2025財年上半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已超過1.3萬億美元,為半年度歷史第二高。

「美國風險」會否掀起全球「去美元化」浪潮

美債曾被視為安全資產,緣於美國政府為美債提供背書。近年來,隨意凍結別國資產、動輒揮舞經濟制裁「大棒」等行徑讓美國政府的信譽不斷消耗。尤其近期美方種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行徑和政策朝令夕改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讓全球市場越來越擔憂「美國風險」。

4月21日,衡量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幣的美元指數大幅下跌,盤中一度跌至97.96,創三年來新低。美元指數當天尾市收於98.278,低於市場普遍認為的重要心理關口99。

德意志銀行主管全球外匯研究的分析師喬治·薩拉韋洛斯表示,美國政府種種政策對美元地位構成傷害,全球「去美元化」正在加速。事實上,從減持美債、增加黃金儲備、改變石油結算幣種,到減少美元貿易結算並探索建立雙邊本幣互換機制、區域本幣結算機制,許多經濟體早已在採取切實行動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國際清算銀行報告顯示,全球央行外匯儲備中美元佔比已從本世紀初的70%以上降至近幾年的58%左右。

分析人士表示,基於「美國優先」的關稅政策很大程度上動搖了美元信用根基,降低了美元的安全性,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趨勢。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法國央行行長弗朗索瓦·維勒魯瓦·德加約日前表示,美國政府近期政策削弱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

華泰證券分析師易峘近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近期美債收益率急劇上漲再次印證了全球「去美元化」將加速。肇越指出,短期看,美元資產的波動性大幅加劇,安全性急劇下降。夏春也認為,短期內美元風險很大,因為今年是美國政府債務借新還舊的高峰期,如果美國經濟發生滯脹,則會進一步加劇風險。

美國前財長耶倫日前罕見表態稱,近期美國國債遭拋售表明人們對美國政策制定的信心出現擔憂。

當曾經的「無風險資產」變成風險本身,華爾街的交易終端上閃爍的不僅是數字,更是一個時代的轉折信號。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