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地區近年地震瀕繁,最新的研究顯示,東京灣北部地下有多座隆起的「海底山」,或為當地地震活躍的背後關鍵原因,甚至會引發黎克特制7級的「首都直下地震」。

東京科學大學地震學教授中島淳一,分析自2000年以來東京灣北部發生的約8000次地震後,近日公布研究結果,指地震震源分布並非隨機散布,而是呈現直徑約20公里的圓形,深度約60公里至70公里區域。更重要的是,這些震源並非位於同一深度,而是以傾斜的方式,連接在深度約60至70公里的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中島淳一教授認為,這樣的傾斜方式代表板塊上方可能存在凸起的地形。關東海域存在許多被稱為「海底山脈」的隆起地形,因為大小相似,中島分析認為,這些下沉的「海底山」因為壓力持續變形,可能進而造成地震頻繁發生。

最後中島淳一教授也示警,過去在明治時代關東一帶就曾發生芮氏規模7的強震。現在持續活躍的板塊活動,可能讓首都東京面臨在強震的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