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普遍睇好金價,令各類相關投資吸引投資者注目。 彭博社

除了投資衍生產品外,傳統投資智慧認為,買黃金有助抗經濟衰退與抗通脹,因此投資者亦可以在現時充滿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考慮投資黃金,尤其刻下貿易戰風險仍未完全反映。

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引發人們對全球經濟衰退之擔憂,始作俑者美國因其高關稅政策或將推升國內物價,導致近日美匯指數表現持續疲軟,推動國際金價於4月17日曾經升至3,357美元一盎司的歷史高位。儘管金價年初至今(截至4月19日)已累升逾26%,惟多間大行繼續唱好國際金價,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早前估算未來12個月國際金價有望升至3,500美元一盎司,摩根大通更預估,由於各國央行持續購買黃金,因此國際金價衝上4,000美元一盎司,時間將「比預期來得更快」。

黃金相關ETF萬二元入場

投資黃金的方式有很多,最直接的是到金舖或者銀行(例如中銀及恒生)購買實金,又或是在銀行用黃金存摺記錄自己買了多少黃金(俗稱「紙黃金」),以及投資與黃金相關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或股份。在香港,SPDR金ETF(2840)是市場常用追蹤國際黃金走勢的ETF之一。以4月17日的收市價2,379港元為例,計及一手買賣單位為5股計算,入場費約11,895元(不計手續費)。至於在香港較受關注的黃金相關股份則包括招金礦業(1818)、紫金礦業(2899)、山東黃金(1787)與靈寶黃金(3330)等。

惟需留意的是,若日後全球貿易衝突降溫,或者美聯儲因美國通脹升溫而掉頭加息,金價就有下跌的風險。例如2015年12月,因為美聯儲啟動加息周期,當時金價只有約1,050美元一盎司,較2011年的階段性高位1,923美元一盎司跌逾40%,因此投資者在買黃金抗經濟衰退與通脹前,需要衡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