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面向台灣高雄「南京村」代表贈送照片。(記者賀鵬飛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賀鵬飛)「我是南京出生、台灣長大的南京人,我台灣的身份證上寫的就是南京人。」在4月19日舉行的「江蘇·南京台灣周」開幕式上,當來自台灣高雄「南京村」的伍寧生老先生站上舞台,用一口正宗的南京話向台下嘉賓問好時,現場頓時響起了熱情的掌聲。

前段時間,一位在南京創業的台灣自媒體博主發現,高雄君毅里的很多老人都來自南京,至今仍說正宗的南京話。這一發現在新媒體平台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君毅里也被兩岸網友稱為「南京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此次伍寧生等多位「南京村」代表專程前來參加「江蘇·南京台灣周」活動。伍寧生介紹說,高雄「南京村」最早是1949年以前從湖北漢陽兵工廠和南京兵工廠遷至台灣的職工,裏面以南京人居多。

「乖乖隆地咚、韭菜炒大蔥這是老一輩的口頭禪。」伍寧生說,「我們這個村裏還保留許多南京的傳統習俗,象是年節喜慶祭祖等,但是許多南京的食物,因為長輩已經過世的原因,現在已經沒有會做了。還有,像過年在家擲猴子(擲骰子),台灣沒人聽的懂。」

伍寧生表示,高雄「南京村」與南京市雖然隔着千里,但我們之間卻有深刻歷史淵源與文化情感。「這幾天在南京,看到南京如此繁華,我感到很驚訝。」他感慨道,「我出生在這裏,但是未滿周歲就去了台灣,這次也是我七十多年來第一次回到南京,心情很激動,以後我會帶更多的家人和朋友來南京。」

毛德雄是高雄「南京村」在大陸創業生活的二代,目前在蘇州一家台資企業工作,這次他也專程攜妻子和兩位女兒來南京參加「台灣周」活動。他說,「父親是49年跟奶奶、二伯父及小姑姑一起到台灣,抵台後就住在君毅里。所以小時候逢年過節都會在君毅里與長輩們一同過節,我們講着南京話、吃着南京菜,君毅里就像一個大家庭。」

隨着兩岸的開放,毛德雄的父親也聯繫上南京的三伯父,而毛德雄也再次回到大陸,在江蘇定居。「2007以來,我也多次來到南京,親身經歷小時候從父親口中講述的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廟等景點,看到這十幾年南京越來越現代化,越來越美,衷心祝願我的故鄉南京越來越好。」他說道。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