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近期多場世界級演出陸續登陸香港,從英國搖滾天團Coldplay在啟德體育園四場演出吸引逾20萬樂迷,到即將舉行的謝霆鋒、林俊傑、五月天及周杰倫等超級巨星巡演,展現出香港盛事經濟的活力與魅力。然而,演唱會門票騙案與黃牛黨活動層出不窮,已成為扭曲盛事經濟、破壞觀眾體驗的嚴重隱患。
根據警方科技罪案調查科最新的數字,去年全港錄得11,559宗網購騙案,當中逾15%涉及演唱會門票,涉款近1,800萬元。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一位女歌迷在Telegram群組誤信「內部票源」,一個月內被誘騙轉賬256次,損失近百萬元。而在Coldplay首場演出期間,警方雖主動出擊,偽裝買家拘捕22名涉嫌炒賣及詐騙者,查獲大量「黃牛飛」,但這僅是冰山一角。
目前,騙徒與黃牛黨的操作愈見精密。他們一方面利用社交平台發布虛假「內部票源」,或謊稱享有優惠折扣,營造「限量發售」、製造搶購恐慌;另一方面,他們亦會利用搶票程式(Bots)壟斷官方售票,再以天價轉售。這些行徑不僅剝削消費者,更蠶食香港作為國際盛事之都的公信力。
然而,香港現行法例對此卻乏力應對。《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第172章)第6條禁止在獲發牌照的娛樂場所內高價轉售門票,每宗定罪僅僅處罰款2,000元。而且,此條例僅適用於憲報刊登的持牌娛樂場所,康文署轄下紅館、伊館、香港大球場等熱門演出場地竟被排除在條例之外,形成「執法真空」,變相縱容「黃牛黨」。
儘管康文署聲稱設有巡查機制,並可依《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及其附屬法例規管,制止未經授權售賣行為,但實際執法多流於「驅散現場交易」層面,對網上炒賣行為難以構成實質阻嚇力。據政府資料顯示,2022至2024年間,康文署場地竟無一宗「黃牛飛」定罪紀錄,舉報數字亦為零,反映現行機制形同虛設。
演唱會騙案與黃牛問題並非香港獨有,不少地區早已先行一步,制定針對性措施,例如內地已要求所有大型演出實名購票、實名入場,並規定公開發售門票比例不得低於85%;美國則於2016年通過《BOTS法案》禁止使用自動程式搶票,並設立高額罰款。
反觀香港,無論在法例、技術手段或執法資源方面,均明顯落後。筆者認為政府必須痛定思痛,汲取國際經驗,及早修訂本地法例,將康文署場地也納入《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範疇,並推動所有演唱會、演出採用實名制購票與實名入場,同時,大幅提高非法炒賣門票的刑罰,以增強阻嚇力。政府亦應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由警方、康文署、票務平台、消委會及主辦機構協作,聯手加強巡查與執法,嚴打網上詐騙與場內「走後門」提供票源等灰色行為,防患於未然。
黃牛活動與詐騙案件,正逐步侵蝕本港作為國際盛事之都的基石。若政府仍滿足於「頭痛醫頭」的執法層面,本港的「盛事經濟」恐淪為詐騙溫床。只有在引進世界級演出與賽事的同時,補齊制度與監管缺口,全面打擊黃牛與騙徒,方能真正鞏固香港作為安全、公平、可信賴的國際盛事之都地位。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