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立本)對網上購物安全性問題,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表示,問題並非在於網購這種消費模式不安全,而是付款及貨品交收的程序未受保障,若市民透過第三方購物平台及透過第三方支付平台進行交易,其實是一個非常安全的方法。在香港,「Facebook」是社交網絡而非購物平台,市民只是在社交網絡接觸到貨品而被導向購買;「轉數快」亦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是一個工具讓人方便將金錢從一個銀行戶口轉到另一個銀行戶口,市民在進行付款及貨品交收程序中未受保障。
李基銓解釋,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像一個「中間人」,買賣雙方將金錢給它作為一個「仲裁」,它會監察賣家有沒有發貨、買家有沒有收到貨、貨物有沒有問題;當買家發現貨物有問題時,便可以透過第三方支付平台去追討損失,如果市民在第三方購物平台買貨物及透過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是最安全的。所以業界很想提倡,第三方購物平台應該引入更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保障機制去減少風險,令買賣雙方都有保障。他解釋,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會第一時間直接將買家的金錢轉到賣家,並且有很多保障措施,包括信用證碼、指紋證件等,更有風險期限,一般由2天、14天至30天,以保障買家的安全。

李基銓提醒,市民在第三方購物平台遇到有商家要求不要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以免被收取手續費時,便要小心,因為如果是一個正規的商家,是不會介意給手續費。另外,如果有人在第三方購物平台誘導你離開平台交易時也切勿同意,即使相信對方而離開平台交易也不要選擇銀行轉賬,因為銀行轉賬對買家是一點保障也沒有的支付方法。此外,市民亦要緊記,在第三方平台進行交易時,盡量不要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下提供身份證明資料,而事實第三方購物平台是不會無緣無故要求大家提供身份證。
李基銓表示,業界鼓勵演唱會或其他大型活動的門券交易,多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進行。買家可以透過官方平台實名購票,以將門票綁定個人身份證明資訊。如果購票者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席,可以將門票轉讓給他人,但必須在官方票務平台或通過主辦方指定的管道進行操作,並重新綁定新的觀眾資訊,對買家更有保障,更可令「黃牛票」絕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