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與最高人民法院今年1月合辦香港普通法司法實務研修班,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主講首場講座。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港澳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隨着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成立、國際調解院總部將落戶香港,香港法律界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方面大有可為。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辦公室主任楊玲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香港憑藉「一國兩制」下普通法的獨特優勢,正積極深化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並透過人才培訓、國際會議等多元方式,推動香港國際法律市場的拓展與升級。

楊玲表示,律政司近年與多個國際組織達成重要合作,其中最具標誌性的是國際調解院總部將落戶香港。其籌備辦公室於2023年初成立,各國代表在2024年完成《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並將於今年舉辦簽署儀式。

●楊玲表示,香港憑藉「一國兩制」下普通法的獨特優勢,正積極深化與國際組織的合作。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積極促成國際組織設港分支

同時,律政司積極促成國際組織在港設立分支,例如亞洲—非洲法律協商組織(亞非法協)於2022年成立香港區域仲裁中心;國際統一私法協會正探討在港設立亞太區辦事處的可能性。楊玲強調,這些合作不僅強化香港的國際樞紐角色,更為本地法律界創造龐大機遇,「香港正成為國際規則制定與實踐的重要平台。」

根據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發布2024年案件統計數據,HKIAC共受理仲裁案件352宗,總爭議金額1,060億港元(約136億美元),涉及53個司法管轄區,所有仲裁案件中有76.4%為國際案件。除傳統金融、貿易糾紛外,加密貨幣、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爭議顯著增加,阿聯酋、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當事人在過去兩年首度躋身案件數量前十。

「這都凸顯香港仲裁服務的國際化程度加深,多元化優勢明顯,反映香港作為爭議解決中心的地位顯著上升,能靈活應對全球產業變革。」楊玲說。

為進一步鞏固優勢,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於去年底成立,透過舉辦法律實務課程、研討會和國際交流活動等,為國家培養涉外法律人才。楊玲透露,學院成立數月來,已與國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及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分別合作舉辦研修班和國際會議,吸引內地、香港及「一帶一路」國家的法律從業者參與,亦收到許多東南亞法律機構的合作查詢。

「教學相長是核心理念。」楊玲指出,學院通過案例分析等形式,協助內地法官及法律從業者熟悉普通法邏輯與國際規則,同時與國際組織合辦能力建設項目,針對氣候變化、跨國犯罪等領域,提升法律從業者跨領域技能。

培訓學院助內地法律界接軌國際

她形容,學院是法律界的「超級聯繫人」,既協助內地法律界接軌國際,亦向海外推廣香港的普通法經驗。「我們也正在探索建立同時適應香港、內地和國際法律的人才培養機制。」

面對地緣政治與經濟變化,楊玲認為香港需要更主動參與國際對話。「形勢永遠可能發生變化,香港法律界要保持外向型、開放型的姿態,共商共建,更積極作為。」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