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恬恬、王僖)香港各區昨日有狂風雷暴及天雨,不少水浸黑點也加緊防範。在2023年9月受世紀暴雨影響的黃大仙區,當區區議會聯同特區政府路政署、渠務署、房屋署、食環署、土木工程拓展署,以及港鐵及領展等部門與機構制定了預防水浸行動清單,覆蓋短、中、長三階段的行動。新界水浸黑點的元朗新田,區議員前日已聯同關愛隊和各村村長巡查排水渠有否淤塞,並加以清理,以防出現水浸情況。
啟動應急機制 加強清理溝渠 增排水孔
黃大仙區議員雷啟蓮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已全面啟動應急機制。該區自嚴重水浸後,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與區議會重新審視並評估全區水浸風險,現行機制透過恒常巡查、即時通報及提前部署,應對突發天氣的風險。同時,關愛隊、區議員及相關部門已建立完善有效溝通機制和緊密協作網絡,「大家已隨時待命,密切監察所屬區域情況,必要時迅速出動支援。」
她表示,區議員和關愛隊等已透過社交平台向居民發送即時提醒,呼籲提高警覺、避免前往高危地點,並鼓勵有需要人士隨時透過熱線或通訊群組尋求協助。
區議會亦已聯同各政府部門及港鐵等制定的短期措施,包括加強監管工地泥沙處理、加密清理水浸黑點溝渠,並在黃大仙廟宇廣場及港鐵站加裝擋水板等;中期規劃包括加設排水孔,進行斜坡鞏固及改善工程,定時更換和修復老化渠道。渠務署正於龍翔道加設排水孔、沙田㘭道興建新排水渠,預計今年第二季內完工。
長遠興建蓄洪池 擴建雨水渠網
長期措施以大型基建為主,渠務署已動工興建容量4.7萬立方米的摩士公園地下雨水蓄洪池,並擴建區域雨水渠網,預計2029年完成,並研究新發展項目融入「藍綠建設」等。民間協作方面,港鐵會於車站加裝防水門、測試電動水閘技術;領展升級了商場防洪設備,並與政府建立即時通訊機制。
據渠務署早前公布,新界水浸黑點只剩元朗新田石湖圍及大埔林村谷盆地兩地。元朗區議員文嘉豪表示,政府近年進行改善排洪能力系列中小工程、定期巡查和清理河道淤泥、向村民提供沙包防洪,並在接駁農田及河道的渠管安裝止回閥,防止倒灌,並訂立了機制,當元朗一小時降雨量逾50毫米,黃色、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或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發出,應急工作隊會清理河道,故近年水患大為改善,「昨日(周五)我們還和關愛隊、各村村長巡視清理排水渠。」
大埔區議員陳灶良表示,林村河及社山河道容量不足,河道每逢大雨往往滿溢造成嚴重水浸。政府近年進行林村河拓容及系列排洪設施工程,水浸情況改善,「當然,如果雨水太多、積水來不及流走時,還會有局部水浸,但也很快退水。」
特區政府已拓寬排水渠道,但由於林錦公路林村垃圾站由於地勢較低窪,大雨時還會水浸,區議員和關愛隊每逢大雨天氣前後,都會巡視各主要排水渠道,清理泥沙落葉以確保排水通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