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一聲脆響,老農攥住蘿蔔葉手腕輕抖,雪白玉莖破土而出;刀光飛舞間,象牙白的蘿蔔在陽光下泛着微光——重慶市潼南區首家供港澳蔬菜種植備案基地10日正式掛牌,標誌着「潼南綠」精品蔬菜將直供香港。未來實現供港潼南綠「次晨達」後,香港市民手中的蘿蔔皮或許還掛着涪江的晨露。
潼南區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蔬菜產業發展站站長陳啟武介紹,潼南蘿蔔一直持續供港,旺季每天供港100餘噸,淡季每天供港20餘噸。蘿蔔從潼南基地採摘到擺上香港市民餐桌,目前大致需要40個小時。
蘿蔔從潼南供港蔬菜備案基地採摘、清洗、分揀,運往供港蔬菜包裝廠進行淨菜處理,送入凍庫進行6小時預冷處理,之後產地檢查報關報檢,裝車發貨經冷鏈運輸至深圳大鏟灣碼頭,預計時長在20個小時左右,再通過供港鮮活綠色通道轉運通關,進入香港錢大媽等商超供香港市民選購。
潼南蘿蔔品質優良,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陳啟武介紹,該區蘿蔔播種面積約12萬畝,每年產量60餘萬噸,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全國各大城市。「潼南蘿蔔已出口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近期通過供港澳蔬菜種植備案基地認證,已為下一步直供香港做好準備。」
不同水土氣候條件,直接帶來農作物的差異。陳啟武表示,蘿蔔屬於根莖類作物,其生長環境對土質要求嚴格。潼南蘿蔔與眾不同,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水土。涪江沖積壩地土質肥沃、細軟酥鬆透氣,非常適合蔬菜特別是白蘿蔔種植。生產的白蘿蔔鮮嫩潔白、光亮勻稱,水分充足、入口化渣,無辛辣味且糖分含量高,可當水果一樣食用。
力爭通關「零等待」 推進蔬菜「次晨達」
更令人期待的是「次晨達」計劃正在啟動。「我們正在努力爭取通關『零等待』,推動供港潼南綠『次晨達』,意味着新鮮的蔬菜頭天下午從潼南產地出發,第二天一早就可端上香港市民的餐桌。」潼南區商務委主任張琦介紹,目前已序時完成一系列直供香港蔬菜的前期手續,確保從蔬菜的種植、採摘到分揀、包裝,每一個環節都嚴格遵循相關標準和質量要求。
「新鮮的蔬菜從地裏採收回來後經過挑揀、打包,由冷鏈物流車發往市外,年供港澳蔬菜規模預計每年可達9000噸。」涪沅昇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唐建華表示,作為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蔬菜備案基地面積近800畝,種植了白菜、蘿蔔、甘藍等三個品種,通過對播種、施肥、防病害等全環節精準把控,完全能保證出口蔬菜品質。
山清水秀出好菜。潼南涪瓊兩江橫貫,農業發展條件獨特、優勢明顯,江水沖積形成的萬畝良田、精耕細作的種植傳統,使潼南因優質農業資源享有「西部綠色菜都」之譽。目前,該區已構建涪江流域20萬畝大宗蔬菜生產區、瓊江流域10萬畝設施精品蔬菜生產區、淺丘陵地10萬畝季節性蔬菜生產區「三大」功能區布局,創建18個萬畝級蔬菜基地,建成全國最大的「潼南蘿蔔」生產基地。去年,該區蔬菜鮮銷量210萬噸、居重慶第一。
從「西部菜都」到「東方之珠」,「次晨達」的鮮味通道或將為提升全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提供新方案。當香港市民拎起印着「潼南綠」白蘿蔔時,握住的不僅是長江經濟帶的饋贈,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供應鏈高效協同的例證。
記者:梁濤、韓毅
拍攝:思明、錢思成
剪輯:思明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