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規劃明確,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具體來看,到2027年,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萬億斤,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育種攻關取得顯著進展;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健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延伸拓展,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圍繞目標,規劃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進一步深化農業對外合作,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現代生活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別等七方面重點任務。
為了確保任務落實,規劃從壓實責任、保障要素等多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如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決扛起主體責任,將農業強國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協同配合,強化規劃、項目、資金、要素間的有效銜接;引導有條件的縣(市、區)加快建設農業強縣,分類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等。
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規劃明確,到2035年,中國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農業強國全面建成。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
文件提到,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推動縣域產業加快融入鄰近大中城市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梯次向縣域轉移。加強農村宅基地規範管理,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另外,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機制,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全體農村居民並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健全低保標準制定和動態調整機制。
規劃提出中國建設農業強國分三步走,並要實現「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五大特徵。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涂聖偉指出,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解決好吃飯問題,在吃飯問題上不受制於人,這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首要任務。所以這次規劃明確提出要通過5個基礎的建設,包括設施、技術、裝備、政策、制度等5個基礎的建設,高水平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規劃提到了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的自主可控,通過培育農機的領軍企業,同時加快老舊農機的更新改造,推動農機、農藝等全面融合,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此外,新質生產力正在賦能農業現代化的建設,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專家:「對等關稅」將沉重打擊美農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中美農產品貿易一直是貿易戰中一大焦點。4月2日,美方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34%關稅,中方4月4日宣布對美進口商品加徵34%的「對等關稅」。4日當天,美國主要農產品期貨普遍低開。其中,對華出口依賴度較高的大豆、棉花、豬肉和活牛期貨跌幅尤為明顯,均錄得2%至4%的下跌。
降依賴尋替代 反制美關稅有底氣
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中心研究員胡哲鵬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本輪加徵關稅幅度超出市場普遍預期,進一步加劇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的不確定性與市場風險。但總體來說,這一輪「對等關稅」對中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消費影響較為有限,將加速中國糧食安全自立自強和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對美國農業則將造成實質性打擊。
「中國能快速採取有力反制措施,底氣來源於近年來供應鏈和進口格局的重塑。」胡哲鵬指出,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積極推進糧食安全戰略,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重要農產品產量屢創新高。同時,通過優化貿易結構、拓展進口來源,中國對美農產品的依賴度顯著降低。
國產大豆連兩年破2000萬噸大關
以大豆為例,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大豆振興戰略,國產大豆自給率穩步提升。2023年,大豆產量達到2,084萬噸,同比增加56萬噸,實現連續兩年突破2,000萬噸大關,尤其是高油高產品種佔比提升明顯。與此同時,中國不斷擴大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大豆進口份額,對美大豆依賴度持續下滑。數據顯示,2017年特朗普首任期開始時,中國自美國進口大豆3,285萬噸,佔進口總量約40%;而在其準備競選連任之際,這一比例已降至18%。與此同時,中國從巴西等其他國家進口的大豆數量不斷增加,巴西大豆在中國進口總量中的份額從2017年的62%進一步上升至2024年的83%。
「長期來看,全球貿易格局正愈發複雜多變,中國農產品進口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胡哲鵬認為,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國內農產品供給能力,尤其是對進口依賴程度較大的油脂油料和飼料作物,在生產面積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高單產,開發和利用非糧飼料資源。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進口多元化戰略,優化進口來源,擴大與「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合作。
中國仍是美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市場
胡哲鵬表示,受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影響,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份額近年來已有所下降。但即便如此,中國仍然是美國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市場。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達247億美元,佔其總出口額的14%左右。其中,大豆出口額高達128億美元,佔對華出口總額約52%;豬牛禽肉及相關製品出口額31.8億美元,佔比約13%;棉花出口額14.8億美元,佔比約6%。「毫無疑問,此次中國加徵『對等關稅』,將對美國上述主要農產品出口形成沉重打擊。」
胡哲鵬介紹,就大豆而言,當前中、美、巴西、阿根廷的進口稅費均在每蒲式耳12美元左右,處於相對平衡狀態。然而,加徵關稅後,美國大豆進口稅費成本將升至每蒲式耳18美元,較正常水平提高約50%。在匯率等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這意味着美國大豆幾乎喪失了中國市場競爭力。
不僅如此,美國農場局聯合會(AFBF)報告指出,中國市場對美國部分高附加值特色農產品同樣至關重要。例如,美國99%的夏威夷果、38%的榛子以及25%的開心果出口均流向中國市場。「考慮到中國市場規模龐大,這類特色農產品很難找到可以替代的出口市場,關稅政策勢必對美國農業整體造成深遠影響。」胡哲鵬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