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央視及《財經》雜誌報道,針對特朗普政府於2日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措施,中國多個部門4日宣布,將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34%關稅。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此次加徵的關稅不予減免,意味着中國對美國農產品進口關稅同步提高34%,這已是一個月內中國第二次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關稅,有測算顯示,經過一個月內兩次加稅,中國對美國的玉米、小麥及大豆、豬肉等在內的農產品累計加徵關稅幅度達49%或44%。作為農產品消費大國,中國對美國農產品月內兩輪加稅,以此反制關稅霸凌,其底氣何來?專家分析指出,現在中國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品的依賴度已大幅下降,並已找到多元的穩定的進口替代或國產替代,後續相關領域仍具備加稅和升級反制的空間,相信將加劇特朗普的政治壓力。
按照3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的相關加徵關稅公告,中國已從3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農產品加徵關稅。具體而言,中國對從美國進口的雞肉、小麥、玉米、棉花等29類商品加徵15%關稅,另對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等711類農產品加徵10%關稅。

疊加4月4日新關稅政策,以上多類產品的關稅,將累計加徵至49%或44%。
作為農產品消費大國,中國能採取此類措施進行反制的底氣,首先是近年來在國內採取保護耕地、良種良法等手段不斷提高相關農產品產量。2024年,中國的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增長1.3%,糧食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超過八成。在此基礎上,中國農產品進口渠道多元化戰略持續推進,其全球農業貿易重心也呈現向南美轉移趨勢。
去年自美進口農產降16.3%
與此同時,中美農產品貿易在中國農產品整體貿易中佔比明顯下降。中國海關統計,2024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額為398.7億美元,同比下降7.2%,只佔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12.5%。其中,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總額為123.4億美元,同比增長22.3%,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12%,美國是中國農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而中國自美進口農產品總額為275.3億美元,同比則下降了16.3%,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12.8%。一增一減之下,中國對美國農產品進口的依賴度進一步降低。
隨着不斷擴展農產品進口渠道,中國從美國進口相關農產品數量佔國內消費比例大多較低,且已有較多元且穩定的替代來源。
巴西澳洲阿根廷成替代國
巴西已成為中國進口大豆、玉米、食糖、凍牛肉、棉花和禽肉等農產品第一大來源國。整體而言,除了大豆,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相關農產品數量佔國內消費比例均較低,比例數字大多為個位數甚至不足1%,且已經找到了較為穩定且多元的進口替代國。即使是從美國進口佔比依然還較高的高粱,中國每年總消費量為3,000萬噸左右,從美國進口的400萬噸至600萬噸,最高佔比也未超過20%,且可從澳洲、阿根廷等國進口。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舉例說 ,大豆是中國對美依賴度較大的農產品,但隨着國內積極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以及向巴西等經濟體擴大進口,中國大豆對美依賴程度較歷史峰值顯著下降。2024年,中國自美進口大豆佔中國大豆進口的22.8%,較2017年回落12.4個百分點。對於國內相關行業而言,雖然上游原材料價格面臨上漲壓力,但影響總體可控,3月4日中國宣布對美國大豆加徵10%的關稅,國內豆粕價格在短期衝高後迅速回落。
羅志恒認為,農產品、能源等資源型商品,中國對美國依賴度逐步降低且容易找到海外替代供應商或者實現國產替代,可替代性較強,同時,它們還是特朗普希冀扶持的產業,也是特朗普「票倉」所在州的主要產業,未來關稅戰中仍具備繼續加徵關稅和升級制裁的空間,加大相關制裁將加劇特朗普在國內的政治壓力。

對美進口依賴度較高產品應對關稅戰之策
1. 電氣機械、高端儀器儀錶等:
進口金額較大,2024年自美進口金額均超百億美元,後續對國產化、自主可控提出更高要求。
2. 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
2024年124億美元進口中有一半來自美國,後續進口轉向法國等,並對國產大飛機形成利好。
3. 農產品(大豆、動植物油等):
對美進口有一定依賴度且屬必需品,短期可能出現一定漲價,後續可轉向阿根廷等可替代進口國。
來源:銀河證券
【專家解讀】關稅衝擊超預期 應擴內需助企業
(香港文匯報綜合央視及《證券日報》)對待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中方出台多條強大反制措施。「對等關稅」會否影響我們今年預期經濟目標的實現?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表示,外貿是中國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帶動因素。「我們年初制定計劃的時候,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大範圍的關稅提高,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可能,今年我們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實現起來會有比較大的困難。」
不過,屠新泉強調,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非常強大的自我調整能力,「閃展騰挪」的空間比較大,還是可以通過擴大內需,包括增加對企業的支持措施,一方面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同時也為宏觀經濟增長創造更多新的動力,來盡可能使今年經濟增長能有比較平穩的表現,不至於出現太大的波動。
屠新泉認為,中國這一次的反制速度非常快,力度也非常強。因為特朗普政府的這次「對等關稅」政策,可以說是過去80年來最具破壞性的貿易措施。從二戰結束以來,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廣泛的、針對全球範圍大幅度提高關稅的舉措。這對於世界貿易體系和全球供應鏈的破壞非常巨大,也會嚴重拖累世界經濟增長,實際上世界各國也都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也都發表聲明,對此表示擔憂。
美國做法「天怒人怨」 中國先挺身而出
屠新泉表示,中國是這次「對等關稅」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有必要作出非常強烈的反應。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和第二經濟大國,有義務也有能力首先挺身而出,來對美國這些極端錯誤,甚至可以說是「天怒人怨」,不負責任的貿易保護主義舉動,採取有力措施,進行反擊。「這次公布的系列反制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我們對於美國這次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強烈的反應和堅決反制的態度。另外,也反映了過去這些年來我們反制工具箱越來越豐富,我們現在應對貿易戰的準備也越來越充分。」
中國政策確定 國際投資者感樂觀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認為,特朗普關稅衝擊遠超市場預期,世界經濟面臨巨大挑戰。市場擔心的不僅是超預期的關稅,也在擔心破損的全球貿易秩序,以及未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中國作為全球貿易大國,不得不直面特朗普關稅政策帶來的挑戰。比較而言,大部分的國內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相對樂觀。
張斌表示,從經濟的基本盤,中長期來看,得益於充分的市場化競爭、規模經濟優勢和中國勞動者的勤奮努力,中國經濟在各行各業都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從中長期政策環境看,與高度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相比,中國的內部政策環境相對確定。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根本依託,是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也是中國政府一直堅持的政策取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