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睛彩慈善基金獲周大福醫療基金、淨緣慈善基金以及慈善家譚麥美燕聯合捐助400萬元,四方共同推出「助弱除障 愛心行動」慈善白內障手術資助計劃,冀為約400隻眼除障,符合條件的弱勢社群可受惠。睛彩慈善基金創會會長周伯展今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上月底舉行計劃發布會後,市民反映非常踴躍,翌日已接獲約400宗查詢。該計劃作為民間團體自發推出的慈善活動,旨在為公營醫療體系未能覆蓋的「漏網之魚」兜底,周伯展希望計劃引發漣漪效應,帶動更多醫療慈善事業。

截至去年年底公立醫院眼科輪候白內障手術個案共有逾6.8萬宗,病人平均輪候時間時間為14個月,最長要等四年半。若在私營醫療體系進行手術,每隻眼手術費通常至少要2萬元。

周伯展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睛彩慈善基金自2021年啟動慈善白內障手術資助計劃,已為接近300名患者進行手術,去年12月基金更獲另外3間機構及個人資助400萬元,繼續推出新一輪計劃,為低收入人士提供免費白內障手術,植入單焦距人工晶體,以及手術後三次覆診,手術均由眼科專科醫生主理。
他指,以往計劃參加者多數是嚴重白內障患者,個別弱勢社群人士因醫療知識欠缺,可能病情拖到極其嚴重亦未曾主動求醫,「公營醫療有輪候分流制度,沒那麼嚴重的病人一般是先要排期。系統一定會有漏網之魚,譬如有人排隊期間,病情突然轉壞,需要盡快手術,但是又沒到覆診期。也有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以為眼睛看不清是年老的正常現象。」
「過熟」的白內障若無法及時手術可造成嚴重後果。周伯展表示,白內障如果「熟透」,有可能在眼中「爆開」,引發急性青光眼、急性虹膜炎等,患者可能眼部紅痛,視物困難,危險性極高,這時即便立刻手術,亦難以達到最佳效果。
周伯展希望計劃未來可進一步擴展,特別是多做外展檢查,惠及隱蔽長者、露宿者等。惟他指出,擴展計劃需要資源,呼籲社會各界踴躍捐款,醫療界人士亦可積極參與服務,「因資源有限,計劃一直都沒有官網,我們透過電話和電郵與個案聯絡,舉辦發布會之後,第二天就收到400宗查詢,可見社會需求量很大。」他盼今次計劃可引發漣漪效應,帶動其他專科醫生以至社會各界提供慈善醫療服務。
周伯展並呼籲公眾加強關注眼科健康,建議40歲或以上人士,建立定期眼科檢查習慣,較年輕人士若患有深度近視(600度或以上),亦需要格外關注眼部異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