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倪夢璟 上海報道)首屆「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 - 上海前沿科學交流會」近日正式在滬落幕,在由未來論壇、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主辦的「探索科技新前沿論壇」中,聚焦AI for Science、未來健康與未來能源等前沿領域,不少亞洲青年學者共探科技前沿突破。有學者表示,未來科學或可全民參與。
普林斯頓大學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主任、教授王夢迪在論壇中表示,AI在挖掘天文和基因組學等領域的海量數據方面仍有巨大潛力,但未來可能會面臨數據瓶頸,尤其是數據收集和清洗的挑戰,以及大公司對數據的壟斷問題,開源社區需要共同努力解決這些難題。她強調大模型在邏輯和數學運算上的局限性,在她看來,大模型雖然能擬合數據並完成簡單任務,但在處理複雜邏輯(如四則運算)時仍依賴數據擬合而非真正的理解,表明大模型尚未掌握底層邏輯。她同時表示,目前濫用AI生成論文的行為將導致學術生態的惡化,呼籲社區共同努力建立新的生態系統來應對這一問題。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2023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物質科學研究員朱華星則表示,想要更好運用AI大模型,首先需要讓大模型進一步「認識」世界。「以物理學為例,對於普通物理學學生來說很簡單的問題,AI卻很難回答,目前大模型的訓練更多地是通過互聯網中海量文本來『猜想』世界是什麼樣的。」他直言,想要讓大模型更好地參與科學研究,需要讓大模型更好地「認識」世界,但如何幫助大模型「認識」世界,需要科學界更多探討。朱華星並指出,當前眾多科學領域已經實現了數據公開,讓更多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通過這些公開數據,很多科研人員有了新的發現。」而在大模型領域,如何將數據轉變為全社會都可以使用的資源?「其實當前多領域科學團隊也正在創建科學共享平台,將來的科學可能是全民能夠參與的。」
未來論壇理事、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捐贈人、璞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大同則指出,AI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但當前的資本結構可能無法有效支撐這種顛覆性創新範式,因此他呼籲建立新的資本結構以支持前沿科技的發展。他強調,中國在人才儲備和產業基礎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尤其是在算法領域表現突出,而中國的創新潛力不僅限於AI,在硬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同樣具備巨大的發展空間,長期來看,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力將持續增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