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毛傳斌致力改造噬菌體 助辨腫瘤細胞 優化免疫治療
抗生素的發現是人類醫療健康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但隨着抗生素被濫用而演化出具備超強耐藥性的「超級惡菌」正威脅着人類的生命健康,而噬菌體(bacteriophage)作為細菌的「天然殺手」,是這場對抗細菌戰爭的「終極武器」。原來,除了「殺菌」之外,噬菌體也大有妙用。透過「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獲吸納到香港發展的全球頂尖生物醫學工程學者毛傳斌,正致力研究將之用於腫瘤的免疫靶向治療與早期診斷,以及組織再生,希望進一步把精準醫學提升至新高度,守衛人類生命健康。●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噬菌體,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吃」掉細菌的存在。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賽馬會「師法自然精準醫學工程」創科實驗室總監毛傳斌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介紹,它是一種侵染細菌的病毒,對人體無害,且存在於自然界以至人體腸道中,成分主要是去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與其他一般病毒一樣,外層由蛋白質作為「衣服」保護裏面的核酸、DNA,具有從一到無窮、不斷複製的特性,並可透過對其作出基因編碼、改變序列以達到想要的醫學功能。
噬菌體可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呈蝌蚪狀、有明顯頭尾結構的裂解型噬菌體,其侵染細菌後會將細菌殺死,另一種是呈絲狀、不會將細菌殺死的溫和、非裂解型噬菌體。
毛傳斌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現時耐藥性細菌問題非常嚴峻,世界衞生組織預計到2050年所有抗生素將失效,且在臨床上,患上嚴重疾病的患者很多時是因為免疫力下降導致細菌感染而死亡,而很多病人在手術後也面對一定程度的細菌感染風險,因此裂解型噬菌體被認為是對付超級細菌的「終極武器」,其團隊亦正在進行相關研究。
「對早期診斷具重要意義」
除了「殺菌」,噬菌體用處多多,包括有實驗室團隊正在進行治療腫瘤、腫瘤診斷及組織再生的研究工作。毛傳斌以循環腫瘤細胞(CTCs)為例,指通常在癌症出現之初,存在血液中能被檢測到的循環腫瘤細胞數量很少,「1毫升可能只有幾個」,使早期診斷非常困難。對此,團隊透過對噬菌體的改造,使其可以識別出腫瘤細胞表面的獨特分子、受體,從而將其捕獲並取出,可用作分析背後更多詳細信息,例如是癌症的種類等,「這對於早期診斷和及早介入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在腫瘤治療方面,毛傳斌提到現時流行的PD-1/PD-L1免疫療法中存在一個臨床上的缺陷,就是在腫瘤細胞以外,在人體一些正常細胞表面也有PD-L1,使阻止免疫逃逸的藥物對正常細胞也發揮作用,從而對人體產生不同副作用。
就此,他的團隊透過對噬菌體進行基因改造,展示出所需的多肽(peptide),使其只靶向腫瘤細胞,在把噬菌體帶到腫瘤的同時,也與PD-L1結合以阻斷其與PD-1的結合,從而使人體免疫系統的T細胞發揮作用,攻擊癌細胞,讓免疫治療產生效用。
可促進組織再生
噬菌體在再生醫學也有積極正面的應用。毛傳斌舉例,若腦組織受損就需要神經細胞去修復,心臟受損就需要心肌細胞,骨組織受損則需要成骨細胞等,這些不同細胞可以從幹細胞生長出來,但問題是幹細胞會隨機分化成不同細胞,未必是治療受損組織再生所需要的,而研究人員可利用噬菌體誘導幹細胞進行定向分化,使其只產生指定所需細胞,然後將其注射或植入到受損組織之中,可促進再生復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