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27年前,一架「絕密戰機」在某試飛場一飛沖天,讓中國戰鬥機實現從引進、仿製到自主研製的跨越式發展。這就是中國第一款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有國產「爭氣機」之稱的殲-10的誕生,極大縮小了中國與航空強國在戰鬥機領域的差距,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夠研發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昨日正是殲-10首飛27周年紀念日。如今,這架國產「爭氣機」已進化為「空中多面手」,專家指出,殲-10成系列化發展,在中國空軍建設的洪流中發揮中堅力量,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戰機27年間不斷迭代升級,顯示中國航空工業跨越式發展成就,背後是中國科技、國防、經濟實力的躍升。
據央視報道,1998年3月23日,殲-10在中國某試飛場成功首飛,其後幾年間,從交付空軍部隊領先試用,到成建制裝備部隊,殲-10不斷升級,逐漸成為空軍的重要力量。
據介紹,殲-10作戰半徑大,起降距離短,攻擊能力強,綜合作戰效能達到國際同類戰鬥機先進水平。2008年11月,殲-10首次亮相珠海航展。連續大坡度盤旋、垂直爬升接「眼鏡蛇機動」、低空高速通場等動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最新改進型劍指全域
殲-10戰機研製成功後,中國還陸續研製了雙座型的殲-10S,以及殲-10ABC等改進型,其中殲-10B的改進最為明顯,採用了泵式進氣道、升級為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全面升級航電系統,增加了空中打擊的突然性和隱蔽性。安裝推力矢量發動機的殲-10B推力矢量型,更是讓殲-10輕鬆駕馭赫伯斯特機動、落葉飄、眼鏡蛇等過失速機動飛行動作,具有優異的飛行性能。

近日,中國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在雲貴高原組織殲-10C戰機開展空戰對抗訓練。此前,內地媒體曾多次報道指殲-10C已形成全疆域、全時域作戰能力,具備中近距制空,對地面、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軍事專家張學峰在央視節目中介紹,殲-10C是在殲-10B的基礎上,對航電系統進行了進一步的升級的改進型,達到了同時代戰鬥機的先進水平。
夥殲16殲20組「三劍客」
殲-10系列戰鬥機,可以說是空中的多面手,既可以和對手空戰,又能夠打擊地面海面目標,還能夠執行壓制敵方防空的任務。據介紹,殲-10系列的最新型號殲-10C和殲-16、殲-20同屬空軍戰鬥機的三劍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殲-10研製成功之後,讓空軍部隊能夠大量裝備國產先進戰鬥機,實現自主可控,極大緩解了國防安全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空中力量對比,今天的殲-10系列仍然不斷發展,奮飛在演訓一線。
專家解碼「中國速度」
軍事專家宋忠平向香港文匯報指出,短短27年時間,殲-10已經成為中國上上一代的戰機,而我們的殲-20,甚至傳言六代機都已經出來了,這說明中國的戰機發展的速度相當之快。戰機一般是10年到15年一個代次,現在中國在27年間已經發展出多個代次、多個批次,而且還在不斷地改進和發展,這說明中國航空工業在跨越式地飛速發展,而這背後是科技能力和經濟能力的不斷提升和大幅進步。
去年底,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中國中型隱形多用途戰鬥機殲-35A首次公開展出,這意味着中國空軍將同時擁有殲-20和殲-35A兩款隱形戰鬥機。殲-35A戰鬥機融入了中國對未來空戰新的理解,融入了戰鬥機設計的新理念,採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在很多性能上,特別是隱形性能上有了新的提高。
張學峰指出,殲-10與雙發重型戰鬥機殲-11,形成重型機和中型機的搭配,是本世紀以來,中國空軍的主戰機型。而殲-20讓中國空軍、中國的航空工業,真正站到了和世界航空強國同台競技的高度,中國的戰鬥機設計進入到自由王國,為今後的趕超奠定了堅實基礎。而隨着殲-35戰鬥機的公開,中國空軍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支裝備兩型隱形戰鬥機的軍隊,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戰鬥機的未來會更加輝煌。
三滴漏油推遲首飛 脈搏超150堅持沖天
從研製成功到首飛成功,殲-10凝聚了中國航空人的大量心血和付出。據封面新聞早前報道披露,殲-10首飛日期原本並非1998年3月23日。1998年3月11日,在原定的殲-10首飛前十幾個小時,在一次發動機試車檢查中,飛機發動機滴落了三滴油。人機不停,科研人員連續120小時進行排查,最終成功解決問題,殲-10才得以一飛沖天。
奮戰120個小時找出漏油點
當時的機務大隊副隊長李濤在受訪時透露,發現漏油的當天晚上,整個團隊開始通宵查找問題。「連續幾天完成了8次試車,人不停,飛機不停。」「從3月11號晚上一直到15號晚上,120個小時!」團隊一次又一次地拆、裝……發動機管路系統錯綜複雜,能想到的辦法都用過了。
「最後技術人員憑借無損檢測實踐經驗,逐點檢查分析並縮小檢測範圍後,終於在一次發動機開車過程中,通過視頻內窺系統,將瞬間的漏油過程捕捉並記錄了下來,找到了漏油點。」
首席試飛員:世界只剩下殲-10
雷強是殲-10首席試飛員,他也曾向封面新聞詳細講述了他與殲-10的情與緣。「如果這個飛機真的能設計、生產出來,肯定是非常好的一個飛機!」雷強還記得,僅僅是為了研發電傳飛控系統,殲-10團隊就夙夜不眠地工作了四年多。

1998年3月23日,陰,能見度大概3千米,雲底高約500米。和試飛團隊商議後,雷強決定:不等理想的氣象條件了,今天飛。提着頭盔,他正要踏上跑道,航醫拉住了他:「不行,得給你量個血壓,你從臉到脖子都是紅的,通紅。」雷強擺擺手:「別給我量。量了,我能把血壓計衝破。」航醫拗不過他,最後只測了脈搏:一分鐘150多下。
但一轉眼,雷強已經坐進了機艙,全身心進入了首飛狀態。聽到指揮員的那聲「開車」的時候,雷強的世界,就只剩下了殲-10。進跑道、滑出、起飛……殲-10如猛龍出擊,一飛沖天。20多分鐘,飛機平安落地。

【話你知】研製逾十載 突破關鍵技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各地局部戰爭此起彼伏,以美國的F-15、F-16和俄羅斯的蘇-27為標誌的第三代作戰飛機逐步成為制空的主力,人民空軍以殲-6、殲-7為主力的機種,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國防武器裝備現代化的需要。以宋文驄院士為首的科研人員先後突破了以先進氣動布局、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關鍵技術,1998年3月23日,終於使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殲-10戰機飛上了藍天。 ●來源:新華社
強大「心臟」為戰機提供澎湃動力
發動機一直被喻為戰鬥機的心臟。殲-10系列之所以成為性能戰機,正源於其強大的「心臟」。據悉,殲-10採用大推重比的渦旋發動機,為戰機提供澎湃動力,戰機的空戰推重比超過1,讓這款戰鬥機具備了很好的持續機動能力和爬升能力。
軍事專家張學峰在央視節目中稱,我們看一架飛機,首先要看它的氣動布局,看它的機翼,就像運動員的肌肉。殲-10是一種採用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的戰鬥機,採用了大面積的三角翼,面積比較大,就好比運動員的肌肉健壯,瞬時的爆發力強。所以它有很好的瞬時盤旋能力,而且「鴨翼」產生的脫體渦流,可以為機翼增加升力,「鴨翼」本身進行正配平,這些措施都提高了飛機的機動能力。
張學峰還透露,殲-10是中國第一種採用全前線三軸四餘度數字電傳飛控系統的戰鬥機,採用了具有第三代戰鬥機典型特徵的航電系統,使用了全波型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具備良好的下視下射能力,配合中距空導彈,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綜合作戰能力,達到同代飛機的先進水平。
軍事專家宋忠平指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技術路線是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構想一代,這16字方針恰恰一直在指導中國航空工業的穩步發展,而且隨着中國經濟能力和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相信中國的軍工能力,尤其是航空軍工能力將會發展越來越強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