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謙表示,作為文物的守護者,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展覽,讓更多年輕一代在展廳駐足或沉思時,能感受到華夏文明綿延不絕脈絡。(記者張帆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以收藏多件重量級文物著稱的上海龍美術館今年迎來建館13周年,創始人、知名收藏家劉益謙和王薇夫婦歷時十年策劃,推出「天地大觀——跨越時光的文明印記」大展於3月22日起對公眾開放,展至6月29日。大展呈現200多件(套)從商周至明清的珍貴文物,包含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瓷器、佛像、傢具等。其中,劉益謙於2014年在香港蘇富比以超過2.8億港幣拍得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時隔十餘年後再度展出。劉益謙表示,作為文物的守護者,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展覽,讓更多年輕一代在展廳駐足或沉思時,能感受到華夏文明的符號。「收藏是私人的,但文明屬於所有人。」

十年後首展雞缸杯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時隔十多年後再度與公眾見面。這件器物不僅展示了明代的鬥彩工藝,亦是明憲宗與萬貴妃情感的見證。(記者張帆 攝)

此次「天地大觀」展覽,按照「金石壽」「器載道」「思無邪」和「無盡藏」四個板塊依次鋪陳開,講述三千年華夏文明的古老故事與精湛技藝。從帝王意志、文人雅趣到民間智慧,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展品,莫過於十多年前入藏該館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2014年,劉益謙在香港以2.8124億港元的價格拍得這件名器,刷新了當年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在海內外引起轟動。

鬥彩,萌於宣德,臻於成化,成化鬥彩是一種釉下青花與釉上諸彩融合於一體的難度極高的新工藝。成化鬥彩的燒制,不但將明代制瓷成就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同時造就了後來五彩及粉彩的革新,為彩瓷藝術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雞缸杯的知名,除了其精湛的工藝,憲宗御用之物的加持,更是明代那段「成化畸戀」的見證者。世人皆知憲宗一生最愛的就是大他17歲的萬貴妃,雞缸杯源於他偶見一幅宋代佚名的《子母雞圖》。畫作中母雞為小雞啄食的畫面,引發了憲宗對宮女出身的萬貴妃幼時護他的回憶,於是命人制樣用鬥彩工藝燒製成杯,送給貴妃。成化二十二年丙午,他還在《子母雞圖》上題詩,對母雞的仁德精神大加歌頌。

明永樂 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當年劉益謙從香港佳士得拍賣所得。(記者張帆 攝)

據悉,成化鬥彩雞缸杯目前已知存世的共有17只,除了4只可以流通外,另13只都在博物館裏,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10只,大英博物館1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只,瑞士的鮑爾博物館1只。不過,雞缸杯並非本次展覽的「全場最貴」,另一件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是時隔8年再度與觀眾見面。這幅「唐卡之王」是劉益謙在香港佳士得以3億多港幣拍得,當時亦創下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史上新的世界紀錄。

《詩經》編者傳世重器首展

元 青花水波雲龍纏枝蓮花紋大罐 。(記者張帆 攝)

除了上述「頂流」的展品,為了集中展現自己收藏三十餘年的心得,劉益謙和王薇還特別請出不少年代更為久遠的重器首次公開展出。如西周宣王五年青銅兮甲盤、戰國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漢跽坐吏玉燈/盤、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南宋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元青花水波雲龍纏枝蓮花紋大罐、明洪熙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謚寶、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等等。

青銅兮甲盤,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 823 年) ,盤中的133字銘文記錄了《詩經》主要編纂者尹吉甫的事跡,亦可以算中國現存最早、文字最豐富的青銅器銘文檔案之一。王國維曾認為:「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史,更在毛公諸鼎之上。」(記者張帆 攝)

其中西周宣王五年青銅兮甲盤已經被考證與《詩經》的主要編纂人、西周宣王重臣尹吉甫有關。盤內有銘文十三行一百三十三字,記錄了為兮甲(即尹吉甫)為了紀念自己的戰功和升職特作此盤,為自己和子孫祈福的內容。另外三函商代甲骨刻辭(34例),涉及祭祀、徵伐、田獵、求雨、入貢。

勾勒華夏文明脈絡綿延

對於舉辦這一次展覽,王薇和劉益謙都頗為感慨。龍美術館館長王薇介紹,夫婦二人自1992年前後開始收藏,如今有30多年。每一件藏品的收藏,從其藝術價值到歷史價值都經過了精心甄別,尤其對中國傳統藝術,更是注重其傳承有序、源流清晰,這些藏品也串聯起了一個個獨特的收藏故事,延續至今。展覽期間,他們還特別出版兩本畫冊,一本瓷器專輯,一本雜項專輯,囊括本次展覽的所有作品,以及一些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展出的藏品,希望對大家理解展覽有所助益。

明洪熙 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謚寶。這是一方殘損的印章,約為原物的二分之一長。現存部分印文為陽文玉箸篆,僅存「天齊聖文皇后寶」七字,可以看出此寶的受謚人是明代永樂皇帝的皇后徐氏,是明代開國功臣徐達之女。(記者張帆 攝)

龍美術館創始人、展覽總策劃劉益謙說:「展覽勾勒出華夏文明三千年未曾斷裂的脈絡,它們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權柄象徵,亦是匠人指尖上的溫度,更是文化碰撞的火花。當年輕的一代駐足或沉思時,我希望他們能感受到華夏文明的符號,更希望這種傳統匠人精神在每一個人的血液中流動。收藏是私人的,但文明屬於所有人,三千年時光的厚度,終將化作展覽中一器一物的靈光。」

商代甲骨刻辭(34例),涉及祭祀、徵伐、田獵、求雨、入貢等內容。(記者張帆 攝)
東周 黃玉瑞獸玉佩飾,長22厘米。(記者張帆 攝)
漢 跽坐吏玉燈、盤(兩件)。迄今考古發掘尚未發現戰國以前燈的實物。燈最晚出現於戰國,所見戰國至漢的燈,多為青銅鑄造,這一組玉燈為目前僅見孤品。(記者張帆 攝)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北宋汝窯以「雨過天青」的釉色聞名,呼應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尚真、順應萬物的宇宙觀。(記者張帆 攝)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