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近日,「百度副總裁13歲女兒『開盒』(港稱「起底」)孕婦」事件引發的低價付費「開盒」及網絡暴力低齡化問題廣受關注,民眾普遍擔憂個人數據信息存在洩露風險。19日,百度聲明稱「開盒」信息來自境外社交媒體平台的「社會工程學數據庫」。香港文匯報記者實測了解到,在內地僅需38.78元(人民幣,下同)就可以獲得「翻牆」直接登錄賬號。平台機器人可免費查詢基本信息,如付費則可查銀行流水、名下資產等高難度數據,對於能使用手機的未成年人不設限,「開盒」低齡化甚至到外網「開盒」帶來的風險,也引起民眾擔憂。

本月中旬,多個微博賬號發帖稱,有未成年人在網上參與了對一位孕婦的「開盒」,造謠、曝光其工作單位並辱罵其丈夫,只因這位孕婦發表了對某韓國明星的評論。不久,這名未成年「開盒」者反被「開盒」,有網友指認稱她為百度副總裁謝廣軍之女。隨後,謝廣軍發朋友圈承認自己13歲的女兒非法獲取並公開他人隱私信息,表示深感愧疚。19日晚,百度發布聲明稱,「開盒」信息並非源自百度,而是來自境外Telegram平台的「社會工程學數據庫」,即通過非法手段收集個人隱私信息的數據庫。20日,百度召開媒體溝通會,稱團隊目前已復現並公證了Telegram相關路徑。

信息查詢由免費至數千元不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上網搜索Telegram發現,查詢他人信息門檻並不高,只需花費38.78元即可「翻牆」直接登錄賬號。此外,賬號信息還對打不開接碼網址的情況給出提示,包括「開梯子翻出去」「用簡體漢化包請打開梯」等,不需要提供任何個人身份信息。

目前,外網「開盒」已經成為產業鏈,相關平台數不勝數,搜索「Telegram」或者「社會工程學數據庫」會立即彈出相關信息,教人如何尋找免費平台、如何使用平台「開盒查人」等等。

根據香港文匯報記者測試,在登錄Telegram相關平台後會有提示,只需提供被查詢人的一項信息,如手機號、QQ號、微信號等,即可以查詢到這個人的全部信息。其中,如果用平台機器人可免費查詢簡單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手機號碼、住址等,如果查詢高難度數據,如戶籍信息、開房紀錄、工資收入、銀行流水、手機定位、名下資產等,則需與平台客服聯繫,付費查詢,價格從幾百至數千元不等。此外,也可以通過每天登錄平台簽到、邀請別人加入群組等獲得積分,用戶可以用積分換取查詢次數等等。

內地一位警方人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普通人未經允許不能隨便查詢他人信息,網絡上能夠查詢他人信息的平台是違法的,也是警方打擊的目標。至於相關平台如何獲得他人的私人信息,他表示,快遞單未加密信息、社交媒體定位動態、公共Wi-Fi、論壇賬號等都可能成為平台獲取個人信息的渠道。

飯圈初中生為應援網暴不鮮見

如今,「開盒」威脅正在逼近每個網民,不僅如此,未成年人違法「開盒」也並不鮮見,網暴低齡化問題令人擔憂。事實上,早在2023年就有類似事件發生。B站通報稱收到多位UP主舉報,有群體在境外平台有組織地煽動用戶對站內UP主「人肉開盒」,並遭遇電話私信騷擾、網暴攻擊等。後經警方調查查明,此次網暴侵權案件牽涉18個省市逾40人,其中行為較嚴重的為兩名未成年人。

而此番被網友反「開盒」的百度副總裁13歲女兒更被曝光長期參與飯圈「開盒」,甚至威脅網友「再敢反駁就公開你IP」,宣稱「人不在國內,不怕報警」,將飯圈毒性推向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據《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統計,中國未成年網民參加粉絲應援比例達8%,其中初中生群體是主要參與者,粉絲群體呈現低齡化趨勢。

有關行為或構成誹謗侮辱等罪

2023年9月,《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發布,指出組織 「人肉搜索」,違法收集並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而「開盒」行為,可能不僅僅觸犯這一個罪名。另據最高法2025年工作報告,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對292人定罪判刑。

中國互聯網電子數據研究院電子數據法律與政策專家組委員、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表示,網絡「開盒」是典型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還可能構成誹謗罪、侮辱罪、尋釁滋事罪。他建議,一旦遭遇網絡暴力,可撥打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電話12377,如果非常嚴重,可到公安機關報案或到法院提起訴訟。

【話你知】開盒:新型網暴 非法盜取私隱

「開盒」(類似港稱「起底」罪行)是一種新型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即通過非法手段盜取個人私隱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姓名、個人照片、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戶籍信息、手機定位等,將這些內容在網絡公開發布,伴隨而來的是受害者遭遇無休止的網絡暴力和生活騷擾。「開盒」最初流行於「飯圈」,在「百度副總裁13歲女兒『開盒』孕婦」事件後迅速進入公眾視野。

【特稿】誰在餵養非法數據庫?

綜合中國青年報及澎湃新聞報道,「開盒」的前身是「人肉搜索」,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出現,不知從何時起,演變成「開盒」,形式更為激烈,包括電話、短信騷擾、惡搞,甚至煽動網暴。

香港文匯報記者實測了解到,在內地僅需38.78元人民幣就可以獲得「翻牆」直接登錄賬號。 香港文匯報記者趙一存 截圖

掌握社交媒體賬號 非法獲取信息

據內地自媒體博主川烈接受採訪時介紹,他因為經常揭露網絡詐騙套路,而飽受「開盒」網暴困擾。川烈表示,「開盒」是一環接一環的,只要掌握被「開盒」者的社交媒體賬號,就能通過非法數據庫獲得其手機號、身份證號,甚至了解其家庭關係。

記者從群組中看到,可供查詢的信息五花八門,「50元可查單人戶口,400元查全家,500元查外賣地址、開房紀錄,2,000元能通過手機號查定位……」通過某社會工程學數據庫機器人客服可獲取包括電話、性別、身份證號碼在內的各類私隱信息。

招募快遞銀行人員 建信息供應鏈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群組公然招募快遞、銀行等機構內部人員及公職人員,以「合作安全,無憂賺錢」為誘餌構建信息供應鏈。

3月18日,公安部公布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其中甘肅省張掖市公安機關偵破的「1·23」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顯示,2023年2月以來,以李某飛為首的犯罪團夥勾結快遞行業工作人員,利用技術手段竊取快遞訂單相關個人信息,並出售牟利。2024年3月,甘肅張掖公安機關依法抓獲18名疑犯,查明涉案金額300餘萬元人民幣。公安部在此案基礎上,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集群打擊,共打掉犯罪團夥12個,抓獲疑犯65名。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保護數字人格

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所長李勝懷教授認為,「開盒」同時還有另一層次的危害性。在鄉土社會向網絡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個人信息都已經被數字化、網絡化,這諸多的網絡信息拼合起來,就構成了數字形象、數字身份,它們承載了普通人的數字社會關係,延續了我們的傳統活動場域。在當下的網絡世界中,個人信息安全不僅關涉我們的私隱和意識自主,也是我們維繫數字認同、建構數字人格,承載數字功能、拓展數字網絡的基礎要素。

「網絡與人際關係已逐步由弱連接變為強連接,保護個人信息其實就是保護我們的數字世界入場資格、保護我們的數字人格。一旦個人的數字形象被污損、數字人格被侮辱,那麼我們在網絡世界就無法立足了,甚至遷延到線下世界。而網絡暴力、『開盒』,都打破了網絡社會關係生產的動態平衡性。」李勝懷說。

未成年人參與 監護人需負民事責任

(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此次「百度副總裁13歲女兒『開盒』孕婦」事件再度將未成年人參與違法行為問題推向公眾視線,未成年人可能是「開盒」的受害者,也可能是「開盒」的加害者。那麼,未成年人參與「開盒」,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多位業內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未成年人未達到追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刑事責任的年齡要求,可以對其進行矯治教育或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及承擔民事責任。

侵私隱最高七年有期徒刑

「根據刑法第253條之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廣東風采新紀元律師事務所律師賀國帥表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竊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不過,此次事件中13歲當事人的年齡並未達到追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刑事責任的年齡要求。對此,賀國帥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開盒」行為侵犯了公民私隱權,此次事件中,就民事責任而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18周歲)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這意味着,未成年人實施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並非不用承擔責任,而是由監護人代替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此外,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採取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等對未成年人採取矯治教育措施。

未成年人上網規制待加強

在北京中倫文德律師所合夥人黎學寧看來,未成年人「觸網」年齡降低,行為卻未得到有效規制,其違法犯罪行為往往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無需承擔刑事責任,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助長其實施違法行為,因此應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規制,網絡平台亦應強化數據監管。此外,對於參與或組織「開盒」行為的未成年人,要加強法治宣傳,家庭和學校應及時引導和告誡,讓其明晰行為邊界和違法犯罪的後果,培養未成年人的網絡文化素養、規則意識、權利意識和公德意識。

境外身份避責漏洞需堵住

另外,此次事件涉及境外網絡,且網友稱涉事未成年人身處加拿大,黎學寧認為,這暴露了打擊跨國網絡違法行為的治理難題,在此方面應加強國際合作,完善立法堵住未成年人利用年齡或境外身份逃避追責的漏洞,推動技術治理。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