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小凡)以「雕塑虛空」為題,台灣雕塑家李光裕首度來港展出。李光裕由2008年至2021年創作的多件雕塑,散落在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不同角落,融入這個兼具藝術、歷史與自然元素的獨特空間裏,展期直至今年12月。
此次展出的九件作品,以不同方式回應空間。其中,位於天台的《鳳鳳來儀》以流暢的線條與鏤空結構勾勒出輕盈的動感,彷彿捕捉到風的流動與人物騰空飛舞的瞬間。兩個相擁而吻的身影,一人身形輕盈,雙腳騰空,仿若敦煌「飛天」壁畫,另一人則雙腳着地,穩穩地迎接這場相遇。李光裕介紹,作品融合敦煌飛天、佛教「空性」概念以及傳統書法線條。人物姿態如飛天般輕盈,體現「天上人間」的詩意交織。肢體與衣飾的線條以毛筆筆觸處理,粗獷與細膩結合,強化水墨意境。身體簡化為片狀,類似剪紙或皮影戲的二維效果,但保留立體結構的節奏感。

天台另一端的《空行》以瑜伽為靈感。一人腳踩於龜上,做着柔美的動作。李光裕表示,瑜伽可以通過身體修煉開發心靈潛力,突破精、氣、神的局限。該作品強調個體與宇宙的連接,呼應東方「萬物合一」的哲學。當兩人一起做瑜伽時,又是合二為一的景象。在李光裕的想象中,「中美瑜伽」、「人類瑜伽」都是個體與集體的和諧共生。


作品《水月》被安置在一處轉角,人物頭頂有陽光,背後有流水,與環境渾然一體。

《花供》則被安置於半開放的空中廊道中,雕塑與背後盛開的鮮花恰相呼應,賦予空間禪意與生命的活力。台座象徵穩固與承載。瓶身如東方器物,花朵半含半放,既含期待又顯璀璨。蚱蜢以靈動細節增添生機,呼應自然與人文的共生。
李光裕介紹道,該作品亦可以城市視角解讀,將香港比擬為「東方明珠」,城市匯聚金融、運輸、美食等元素,以怒放之花象徵其繁榮。
融匯東西 塑造空有
李光裕經常被譽為「詩人」,他的作品以「鏤空」技法為名,深受佛學「空、有」概念影響,動靜相生,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美學境界,像是由此解放了空間的束縛,接受自然流露的殘缺,從而踏進一種更自由的心境。今次展覽的雕塑展現了他對空性、自然之物的看法變遷。這次展出的雕塑當中,既有鳳凰、神龜與金鳥等意象,亦有些元素發端自生活微小瞬間。如藝術家本人所說:「(生活中)那麼多的事情讓你糾纏,有時候你會有太多問題、太多東西,但是當你看到我的作品,你會慢慢地覺得整個人平靜下來。」
城市的紛雜,世俗的瑣事,常讓人無所適從。但站在李光裕的雕塑前,彷彿有了一個暫緩下來的空間,單純地駐足欣賞──那些處於虛實之間的作品,蘊含了一種內觀自省的過程,也蘊含着時間的流動,以及生活的態度。
李光裕1954年生於台灣高雄,自幼學習書法,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台灣完成學院雕塑訓練,之後負笈西班牙深造,獲得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李光裕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教授,他一方面在台灣文化影響創作,一方面又熱愛西方美學,兩者交織,形成他作品中的獨特視野。2006年退休後,李光裕一直創作至今。他喜歡師法自然,作品中兼有東方哲學與自然的美感。對他來說,雕塑是一種媒介,「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理想和思想,都會藉由某個媒介來表達。每個人使用的(媒介)不一樣,而我就是用雕塑來表達我所看到的世界,以及看到這個世界以後,我內在的心智覺醒。」
在虛實之間,在靜動之間,在空有之間,這些作品喚起觀者對生命與藝術的深層共鳴。那些銅雕冷冽的質感與流暢的動勢背後,充滿李光裕生命哲學的體會,它們瀟灑靈動,使觀者留連於藝術之間,感受時間的詩意。
「李光裕 — 雕塑虛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X 李光裕」
日期:即日起至12月14日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