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近日,三間本地資助大學陸續遞交建議書,申辦第三間醫學院。目前,各方準備充足,互有優勢,相信可以確保優中選優,筆者期望新醫學院營運者能夠勇於突破,與公營醫療體系深度融合,從而為香港未來培育更多醫生。
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支持成立第三間醫學院後,多間大學即時表明有意申辦,反應熱烈。目前,理大、浸大、浸大已提交方案,而且各有所長。舉例來說,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的辦學經驗,培養超過5.2萬名畢業生,最新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名單中更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等人。浸大方面,就有豐富的中醫培訓經驗,是本港首間中醫院的營辦機構,有助推動中西醫結合,為患者提供更整全的照護。至於科大,則以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著稱,與超過20所海內醫療學院和機構簽訂協議,提供短期臨床課程、實習機會、師資交流和聯合研究計劃等。因此,在各方準備充足的情況下,醫學院最終花落誰家亦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而事實上,開辦第三間醫學院,不能單純以學校自身發展出發,還要從整體社會利益考量。據醫衞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3月,香港有1.6萬名醫生,即每1千名人口有2.16名醫生,比例遠低於其他先進經濟體。現時,每逢流感季節,公營醫療體系幾乎瀕臨崩潰,即便政府願意興建醫院,增加床位,人工智能成功減輕前線負擔,私營機構積極配合,但本地醫生數目供不應求,同樣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本屆政府主動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如引入海外醫生、籌建新醫學院、增加培訓名額等,絕對值得鼓勵。
正如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所說,第三間醫學院要有創新思維,與現有兩間醫學院錯位發展。他提及,未來會考慮公立醫院資深醫生兼任新醫學院教席,確保公立醫院的技術及經驗得以傳承。言下之意,已經透露政府立場,便是期望營運者可以同公營體系有機地結合,幫助香港擺脫目前的醫療困境。
有見及此,政府要積極探討不同模式,推動新醫學院落地,必要時可以主動出擊,特事特辦。舉例來說,前醫管局主席胡定旭近期便提出,新醫學院可以通過租賃場地、臨時使用其他醫院作為教學醫院,務求盡快招收第一批醫學生。除此之外,早前亦有意見認為,政府可以鼓勵三間大學聯合營運,促進資源整合,情況就如同早前中央出手,協調四間電影發行商合作,推動《哪吒2》上映。在大是大非面前,政府無需轉彎抹角,浪費彼此之間的時間。相反,官員要承擔主導角色,積極有為,推出更多針對性政策,帶動第三間醫學院發展,與公營醫療體系深度結合,例如,新醫學院可以優先同醫管局的「中央臨床研究及創新辦公室」建立共享機制,開發AI數據模型,如AI診症、AI病歷報告、AI病人分流等等。
歸根究柢,營辦第三間醫學院的目的是帶領香港盡快走出醫療困局,因此,各方要以大局為重,市民福址為依歸。隨着工作組將於今年第二季與相關大學會面作綜合考量,相信新醫學院的發展方向和合作方式很快便有眉目。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