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病毒感染可引發多種病症,對人體影響可大可小,現有的抗病毒治療多數針對特定病毒,療效有限又易出現耐藥性。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國際研究夥伴合作,揭示了人體內的重要細胞蛋白「ARF4」可作為新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靶點,並適用於多種病毒感染。原來當人感染病毒後,ARF4蛋白會協調受感染細胞釋放更多病毒,故抑制ARF4活性可成為抗病毒感染的新方法。專家更進一步開發抗病毒分子阻截ARF4蛋白激活。在小鼠實驗中,成功減低寨卡病毒及流感病毒的感染及發病程度。
當病毒侵入人體、潛入宿主細胞後,就會掌管細胞的操作,繼而複製病毒,損害或摧毀細胞。受病毒入侵的身體會透過免疫系統進行反擊以消除病毒,過程中會引發炎症,出現發燒、疲倦或流鼻涕等症狀。而ARF4就如細胞內的「交通督導員」,會幫助細胞將不同物質在亞細胞區室之間轉運,或將物質運送出去。聰明的病毒利用ARF4這個特性,將病毒不斷轉運及輸出,保持病毒的感染能力。
基因編輯「消除」後 可阻病毒擴散
中大團隊研究發現,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消除」或「關閉」ARF4後,可以有效阻止寨卡病毒、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在細胞和動物模型中擴散,而缺乏ARF4的實驗小鼠在感染病毒後,症狀及器官損傷會較輕微。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李明圓解釋:「當病毒進入細胞時,它會欺騙ARF4,使其變得活躍。活躍的ARF4隨後幫助新形成的病毒顆粒包裝好,並安全地從宿主細胞輸出。不過,如果細胞缺失ARF4或ARF4活性低,病毒便會在細胞內迷失,並被送往細胞的『回收箱』(溶酶體)中被摧毀,這個情況可以阻止病毒於體內繼續擴散並致病。」
根據ARF4的發現,研究人員成功組成了ARF4TP-4的新抗病毒分子。原來ARF4及其調控因子GBF1蛋白之間存在凹槽,ARF4TP-4預期能固定在凹槽之中,阻礙ARF4變得活躍,這雖無法完全阻止感染,但有效降低感染的程度,限制病原病毒從感染細胞中的釋放。
考慮到宿主細胞的組成部分肩負多種生物功能,故專家在開發以宿主細胞功能為目標的抗病毒藥物時,需要衡量其潛在毒性。研究數據已證實ARF4TP-4毒性低,已安全地用於實驗小鼠身上,未來團隊會利用靈長類動物進行臨床前研究,以確定適用劑量水平和安全性。
是項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