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芝蓮必比登推薦的「暖心芝作」以石磨黑芝麻卷脫穎而出,為傳統甜點注入了現代質感,展現出港式甜品的新魅力。而深水埗經營超過60年的老店「坤記糕品」,曾因創辦人退休而歇業,近日在尖沙咀星光大道重新開業,其經典招牌糕點再度飄香,引發無數懷舊食客的共鳴。這兩代甜點的傳奇故事,既呈現了港式甜點豐富多樣的面貌,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索這些甜點背後的歷史與人情,細味每一口中蘊藏的甜澀人生。
芝麻卷 食得的黑色菲林卷

起源
懷舊風潮:源自廣東,曾是婚宴和茶樓的常見點心,後因手工繁瑣逐漸少見,近年因懷舊風潮復興。
適合節慶:黑色象徵穩重,芝麻寓意「節節高」,適合節慶場合。
文化符號
暱稱流傳:芝麻卷是一種傳統的中式甜點,尤其在廣東地區的茶樓中常見,屬於經典茶點之一。20世紀30年代,「菲林」傳入中國,因其黑色菲林卷與芝麻卷外形相似,茶樓侍應常以「菲林卷」吆喝推銷,食客會心一笑,暱稱遂流傳開來。它通常以黑芝麻為主料,口感細膩香甜,外形呈卷狀,色澤烏黑油亮。
龍鬚糖 宮廷御膳平民化

起源
雍正帝的貢品:傳說為雍正年間御廚發明,因糖絲細如龍鬚得名,僅供皇室祭祀用。
南下賣藝:清朝滅亡後,御廚後代逃至香港,在油麻地廟街賣藝拉糖,成為「街頭魔術」。
工藝秘密
濕度控制:必須在空調房或乾燥冬日製作,否則糖絲黏連。
糖葱餅 潮汕拉糖技藝驚人

起源
明朝潮州技藝:糖葱製作需將麥芽糖反覆拉疊128次形成4,096條細絲,工藝源自潮州府城(今汕頭)。
技藝驚人:1930年代潮汕難民逃港,在深水埗、九龍城擺攤賣糖葱薄餅,以「潮州拉糖」技藝震驚本地人。
文化符號
歷史情懷:糖葱餅大約在30年代傳入香港,50、60年代成為本港代表的街頭小食之一。販賣糖葱餅的小販,會孭着一個大鐵箱,鐵箱有一塊玻璃,讓人看到放在入面的糖葱。當有人買的時候,就會從箱中拿出糖葱,灑上椰絲和芝麻花生粉,再用一塊白麵皮包好。吃起來香、酥、脆兼備。
砵仔糕 漁民的隨身乾糧

起源
宋代雛形: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武林舊事》記載的「乳糖糕」,但現代形態成形於清末廣東沿海。
漁民實用主義:漁民將粘米粉、黃糖與水混合,倒入小陶砵蒸熟,便於出海攜帶。陶砵可重複使用,吃時用竹籤沿邊劃一圈挑出,形成獨特「砵痕」。
香港本土化:1950年代,街頭小販以「叮叮砵仔糕」為賣點,敲擊陶砵發出清脆聲招攬顧客。
文化符號
階級隱喻:舊時紅豆砵仔糕(加豆成本高)被視為「富人版」,原味白糕則是平民選擇。
消失的陶砵:現代多用塑膠模具,僅存長洲「郭錦記」等老店堅持陶砵蒸製,2020年陶砵被列入香港非遺清單。
老婆餅 亂世夫妻救贖傳說

起源傳說
夫妻情深:據說古時有一對恩愛夫妻,家翁病重無錢醫治,妻子為了籌錢賣身為奴。丈夫為贖回妻子,努力研發出一道美味的餅點,靠賣餅賺錢成功贖回妻子。這款餅因此被稱為「老婆餅」,象徵夫妻之間的深厚感情。
妻子思念:另一個版本提到,老婆餅由廣州蓮香樓的點心師傅首創。這位師傅的妻子製作了一種名為「冬瓜角餅」的糕點,師傅將其改良後帶回廣州,並以「老婆餅」命名,以表達對妻子的思念。
感謝付出:傳說中還有一對窮苦夫婦,妻子每天堅持製作冬瓜蓉餅供丈夫售賣,最終改善了家庭生活。丈夫為感謝妻子的付出,將餅命名為「老婆餅」。
(來源:《香港仔》2025年3月21日P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