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俗稱肺癆,至今仍是傳播率高的細菌性感染疾病,而且在本港是需呈報的傳染病。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去年本地有3,239宗肺結核呈報個案,死亡率2.2%,因此絕不能輕視。到底肺結核的傳播途徑是什麼?一旦患上又會出現什麼症狀?趁着每年的3月24日為世界防癆日,小編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廖頌雅講解肺結核的成因、治療和預防方法,讓大家提高警覺,從而減低患上肺結核風險。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 廖頌雅

肺結核不如某些呼吸系統疾病般經飛沫傳播,而是由空氣傳播。廖頌雅解釋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侵襲肺部引起。當肺結核患者打噴嚏、咳嗽、吐痰、唱歌、甚至只是開口說話或大笑,所發放的含菌飛沫,會蒸發當中水分再變成更微小的含菌飛沫核,繼而懸浮於空氣中一段較長時間並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患者往往只是咳一下或講話5分鐘,已可釋放出3,000顆飛沫核,而他們每個噴嚏更可「製造」出高達4萬顆飛沫核,旁人即使吸入少於10顆也有可能造成感染,可見該菌傳播力之強。

一旦患上肺結核,發病初期患者會持續咳嗽逾3星期,並可兼有食慾下降、午間潮熱、夜間盜汗、體重下降,或可能同時持續輕微發燒,甚至痰中帶血。惟亦有小部分病人沒有明顯症狀。當結核桿菌破壞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使其破裂流血,就會造成輕度的痰中帶血,惟若果情況好像粵語片主角般,用手帕掩口咳嗽後出現一大攤鮮血,代表患者出現以下嚴重併發症:

●肺結核損毁了支氣管管壁本身的彈性及肌纖維,導致永久鬆陷而造成支氣管擴張,當情況惡化而弄傷旁邊血管,就容易咳出血。

●肺部負責血流供應的支氣管動脈及肺動脈兩者其中一組併發病變,當中較常見的,是支氣管動脈的管壁變薄變弱繼而撕裂出血,於是可引發大咳血;又或者,是肺動脈的管壁變薄受損並造成罕見的拉斯穆森動脈瘤,亦會導致「咳出一大攤血」。

■注重個人衞生可減低感染機會。

導致肺結核的結核桿菌不單止會侵襲肺部,原來亦可入侵其他器官,例如淋巴結、腦部、腎臟、骨骼、心臟、腸道、關節及脊骨等,這情況屬肺外結核病,受襲器官各自會有相關症狀及對應的診治。

結核桿菌在空氣中傳播力強,幸大多健康人士由於有較佳的抵抗力,即使吸入體內,部分人的免疫系統可徹底將之清除,另一些人雖被結核桿菌衝破免疫重圍而有得留低,但也只是潛伏體內而不會引起症狀或發病,也不會傳染他人,惟將來多年或數十年後抵抗力變弱時,就可能會病發。

嬰兒長者抵抗力弱易中招

新生嬰兒、年老、愛滋病帶菌者、服用某些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患矽肺病患者、慢性腎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營養不良、酗酒、重度吸煙,以及長期持續逗留在濕暗、多塵、密不透風、擠迫、不見陽光的處所的人士,一旦感染結核桿菌,就容易在較短時間例如數星期或數月內,出現症狀及病發。因此,當懷疑出現流感或有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必須立即求醫。雖然流感及上呼吸道感染並非直接引致肺結核的原因,但由於發生時已代表抵抗力已遭進一步削弱,因此亦可能增加感染肺結核而病發的風險。

廖頌雅提醒大家,肺結核傳播率高,受結核桿菌感染者,日後肺結核發病的終生風險可達5至10%。患肺結核會令肺部組織受損,如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可出現危險併發症令肺功能永久受損,甚至因此而死亡,而且香港在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仍被列為有中度結核病負擔的地方,因此預防肺結核感染仍十分重要。

要預防肺結核,除了適齡兒童要接種卡介苗之外,男女老幼日常也應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及多在戶外曬太陽,以維持身體抵抗力,另外日常保持個人衞生、家居及辦公室環境清潔及空氣流通,亦有助減低染病風險。此外,-旦出現懷疑症狀,應及早求醫,以避免病情惡化,傳播他人。

症狀監測和健康小貼士

■盡快檢查:若發現有結核病症狀,包括持續咳嗽3至4星期以上、痰中帶血、午後潮熱、盜汗等,應盡快睇醫生。

■環境衞生:由於結核病是經空氣傳播的,因此最重要是打開窗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保持衞生:日常勤洗手,避免觸摸眼睛、口鼻和臉部,並遵守咳嗽和打噴嚏的禮儀,使用紙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增強身體抵抗力。

全監督治療 療程達半年

當求醫後確診患肺結核,廖頌雅指現時醫治肺結核會採取「全監督治療」,患者雖無須入院,但整項為期6個月的抗結菌藥物療程必須在醫護人員監督下進行,以確保患者正確服藥,避免他們因為病情好轉就自行減少服食次數甚至停藥。

因為胡亂擅自刪減服藥劑量甚或停止療程,不但容易使病情復發,會繼續將病菌傳染其他人,更增加出現急性氣胸、肺炎及支氣管擴張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而且亦可能使病菌產生抗藥性,導致療程或需延長至9個月至兩年不等。

(來源:《香港仔》2025年3月17日P5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