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僖)香港醫院管理局將公布公立醫院收費改革,在調整住院和急症室收費的同時,非緊急病人日後到公立醫院求診時,可能需要為實驗室化驗、掃描等特定服務支付額外的單獨費用,但會低於私家醫院。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日表示,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需求不斷上升,令輪候時間愈來愈長,故考慮有關項目按項收費,讓市民共付費用,而調整門診收費旨在令病人改變就醫習慣,以善用公共資源,這些額外的收入將全數投入醫療服務,為緊急及危疾病人加大醫療保障。他強調,按項收費安排只適用於門診病人,急症及住院病人不受影響。
目前,香港公立醫院放射診斷輪候時間長,上個年度,電腦掃描平均要輪候至少69星期,磁力共振更要92個星期,而綜合全港13間私家醫院收費,最普遍的腦部電腦掃描,每一次最少收2,100元,若做磁力共振最少要5,400元至近萬元。

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擬收費
盧寵茂昨日在出席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後會見傳媒時表示,收費改革是醫療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環。目前醫管局的收費中,特區政府補貼佔整個醫管局支出達至97.8%,一些項目的補貼甚至達100%,因此希望更精準幫助更多有需要病人。
他表示,收費改革會考慮到自身成本、市民合理共付水平,以及資源運用優次以至市民可承擔程度,而收費改革旨在提升醫療保障,加大對一些急重和危疾病人的保障,不致「大病致貧」。「我們在調整的過程中,政府對醫療的承擔是不變的。我們會把費用調整後的額外收入,全額投入到醫療服務中,包括保障急重、危疾的病人。」
盧寵茂認為,一些較複雜的影像檢查如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由於需求不斷地上升而令病人輪候檢查時間增加,因此考慮這些項目按項收費,「目前政府資助額達百分百,即是在門診,這些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是完全免費的,這樣會造成一定的過度使用。我們調整按項收費的方向會是一個很合理的共付。門診病人若安排擇期的檢查,這類病人正正是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的病人,希望以收費改革造成導向,讓不太需要的檢查減少。」
他強調,一些急症或住院病人不受按項收費影響,「急症的病人是在急症室或在住院過程中需要進行一些特別的檢查,檢查費用會繼續包含在整體的收費中,但門診的病人如要安排一些擇期的檢查,這類病人正正是現時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的一些病人,我們希望以收費改革作導向,減少一些不太需要的檢查。我們強調,急症室的病人基本上會即時進行這些檢查,不存在輪候時間或收費問題,我們會繼續維持這些檢查服務免費。」
調整門診收費改善就醫習慣
在門診收費調整方面,盧寵茂表示,在發展基層醫療時,需要市民明白在整個醫療服務的流程中,家庭醫生的門診是第一步,有需要才尋求專科治療,不應就一些輕微的病症尋求專科治療,故訂立門診收費時有導向性,希望利用收費令病人在就醫方面的習慣改變,從而令資源能夠更加善用。「資源不只是金錢方面,而我們在醫療專業人員方面的資源確實有限。」
有消息指,特區政府同時會加大「安全網」,領取綜援及75歲以上領取長者生活津貼人士會維持豁免,同時會放寬入息資產審查,讓需要接受昂貴藥械治療的中產人士也可獲得資助。
盧寵茂早前表示,有關公立醫院收費檢討已進入最後階段,將在上半年落實方案。消息指,特區政府有意在月內公布檢討結果及提出方案。
【熱點民議】調整部分收費合理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劉女士:我經常都會陪母親到公立醫院覆診,有時老人家都需要使用磁力共振服務。我認為醫管局調整部分項目的收費可以理解。市面上同類服務的收費往往很高,我建議醫管局應以一折收費,例如磁力共振等掃描服務收數十元至幾百元。但我覺得收費後,輪候的人數不會減少,因為需要做的人肯定會給錢做,費用又較私家醫院便宜。

有助縮短輪候時間
曾女士:我現時正在輪候骨科的門診服務,要排隊多年,調整部分項目收費可以理解,相信是為了減少輪候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等服務的人數,縮短輪候時間,因為可能有些人現時因為不收費,即使病況沒大礙都排隊做。我建議按市面價錢的六折收費,但對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及綜援等人應豁免收費。

【各界回應】團體倡為基層患者提供減免措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僖、洪澤楷)就醫管局研究按項收費,有醫生組織建議特區政府參照市價兩折形式訂立收費標準,與私立醫院作出收費區隔,並向基層病人提供適當的援助。有病人組織代表希望特區政府同時要關顧慢性病患者,在增加收費的同時,可向在職貧窮家庭等基層病人提供費用減免措施。
資源集中給最有需要病人
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對香港文匯報表示,香港公共醫療開支一直膨脹,1993年已有公共醫療無法持續的呼聲。多年來,香港仍未改革醫療收費。現時香港人口嚴重老化,公共醫療資源愈趨緊絀,昂貴的康復治療、電腦掃描、手術等使用偏多,有必要讓資源集中給最有需要的病人,減少不必要的檢測。
「現在門診所有檢查都免費,雖然超聲波檢查已足夠,但病人肯定會要求做電腦掃描。如果超聲波檢查不收費或少收些,電腦掃描要數百元,那麼很多可做超聲波、可做電腦掃描的病人會選擇做超聲波,這讓確需要電腦掃描的市民大大減少輪候時間。」他說。
林哲玄估計,電腦掃描收費可能需要三四百元,「私家醫院一次電腦掃描要六七千元,收三四百元,政府仍要承擔很大部分費用。收太便宜,起不到減少不必要檢查的作用,收再多又真的會令一些基層市民選擇放棄檢查。」
他強調,不能夠讓貧窮市民因為無錢而得不到適切醫治,這是香港公立醫療持之以恒的原則,一定要堅持,故醫療收費改革定要考慮對貧窮人士的影響,需有相應的豁免,確保有需要這類檢查的市民都能夠負擔。
建議按私立醫院兩折收費
香港機構醫生協會主席黃耀明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進行醫療收費改革,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等專業性檢查按項收費,訂價可設為市價的兩折,而抽驗血等一般性檢查則維持較低收費水平,與私立醫院收費作出區隔,「假設私立醫院的磁力共振是4,000元,或許公立醫院就可將價格定在兩折,也就是800元,以維持與私家醫院的區隔,否則如果公院不是很優惠的話,不少人會選擇轉到私立醫院。」
民建聯立法會衞生事務發言人梁熙對香港文匯報表示,理解特區政府需要解決醫療開支上漲、資源不足令病人輪候時間長的嚴峻情況,讓最有需要病人獲適切治療,但有關改革應多管齊下,避免「因病致貧」,令市民擔心醫療開支成為重擔,「政府即使調整收費,亦需確保收費水平屬市民都可負擔,基層市民應獲豁免收費。」他擔心檢查收費後會有病人放棄檢查,以致小病變大病,長遠而言反增加公共醫療負擔。
長期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今次預告收費或是公院收費調整「頭炮」,若未來每項檢查都改為共付形式,恐會增加基層人士經濟負擔,希望特區政府為在職貧窮家庭、慢性病患者等群體提供更多的減免措施,以減輕基層人士的負擔。
他認為,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等專業性檢查的主動權在醫生而非病人,醫管局透過收費亦未必有成效,「病人很難主動提出想做這些專業性檢查,一般都是由醫生提出,收費未必意味着能避免造成過度使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