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張國富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蘇木烏蘭素海嘎查,據他回憶,2017年春節期間,重慶的科研團隊來到嘎查並在此租房,說是要在當地進行治沙試驗。曾經在林業部門治沙站工作20多年的張國富對此特別感興趣,「想看看科學家們到底有啥治沙的新方法。」
遊客打卡沙漠綠洲
「治沙是個體力活,無論是打草方格固沙,還是在沙地種樹,都很耗時耗力。」張國富說起在沙漠裏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沙漠就像一個大篩子,你往上面澆水,很快就滲下去了,種些耐旱的植物還行,種莊稼根本不可能。」
不過,他很快被試驗基地的收穫景象所震撼:這裏不僅種植了狼尾草、蘇丹草、苜蓿、沙打旺等優質牧草,西紅柿、大葱、蘿蔔、茄子、土豆、西瓜等蔬菜瓜果,還種植了高粱、花生、黃豆、蕎麥、枸杞等經濟作物。近100種植物分布在生態農業示範區、荒漠草原區、多樣性示範區、精細化試驗區等10個區域內,還有幾十隻綿羊和雞、鵝等飼養在其間。
恢復了生態活力的試驗地也吸引了多種昆蟲、鳥類在此「安家」,野兔、狐狸、獾、野貓和青蛙等動物也經常「光顧」。
沙漠綠洲景觀更成為一個新晉旅遊景點。據試驗基地工作人員李泉介紹,遊客主要來自距離該地半小時車程的烏海市。李泉說,這周邊原本沒有生態旅遊項目,附近群眾前來遊覽,既是好奇,更是在看「人進沙退」的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