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去年10月,我到日本京都探望一位返當地省親的日本朋友,並與她在京都街道上穿梭瀏覽。黃昏時,我們踱步至聞名的藝妓集中地五花街。雖然藝妓們雲集這兒,遊人卻不容易在街上碰上她們。

忽然,我們見到兩名藝妓從小巷中閃現,瞬即走進屋內,我只能驚鴻一瞥地看了一眼。我當時在想,可惜我們逗留京都的時間不足,未能進入表演場館的茶屋看她們表演,有點美中不足。

沒想到今年香港藝術節還我心願,安排了日本京都的藝妓來港表演。是項表演名為《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由祇園東富菊、祇園東歌舞會、祇園東茶屋組合、祇園東芸妓組合等機構主辦和協辦。咦,會否就是我去年想看的祇園演出呢?

這次我選擇觀賞兩場演出——《祇園曼舞》《藝之宴》。《祇園曼舞》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分為6個小演出,包括歌唱、長唄(吹奏)、三味線(彈弦)和鳴物(敲擊)的演奏,還有藝妓和舞妓的舞蹈表演。《藝之宴》則在志蓮靜苑的香海軒上演。雖然二者的表演項目不同,但都是由這3種樂器和舞蹈表演合成的數個表演環節。

《祇園曼舞》在大會堂劇院上演,可以容納較多表演者同時在舞台上表演。因此,其首個和壓軸演出都是由大約9名歌唱者和樂師組成的團隊表演,寬敞的舞台亦可以讓多名藝妓和舞妓一起獻舞。香海軒的舞台卻非常細小,3名舞者在舞台上只可以在原位置作有限度的手舞足蹈,不能大幅度走動。也許藝團早已知悉香海軒小舞台的限制,所以挑選不需要舞者舞動太多的舞蹈向香港觀眾獻技吧?

由於香海軒的觀眾席沒有一般表演場地的斜度,除了坐在前排第一行之外,所有觀眾的視線或多或少會被前一排的觀眾擋着,表演者跪着表演時則令更多觀眾受到影響。我坐在最後一排,大部分時間視線被阻,最後只好索性站在牆邊觀看。

除了表演之外,兩場表演均設由藝妓向觀眾介紹藝妓和舞妓的分別,以及讓觀眾向台上藝妓和舞妓發問的環節。我覺得這個環節很有趣,也有驚喜。首先,我從中認識到藝妓和舞妓的分別,更懂得從她們的髮型和服裝中分辨出來。第二,在玩遊戲時,一名觀眾竟然擊敗舞妓,令人大開眼界。第三,觀眾爭相發問,代表他們對日本這項國粹好奇,想多了解。第四,觀眾對藝妓和舞妓的表演有興趣,表示香港藝術節在挑選節目和介紹外國傳統表演藝術之上是成功的。

看畢《祇園曼舞》後,我有一個疑惑︰這是一個只有1小時的節目,而且由不同演出者輪流表演,應該不太費力吧?演出者亦沒有更換衣服,為何需要中場休息15分鐘呢?是傳統嗎?還是我見人挑擔不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