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應江洪 新疆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於3月13日發表在《科學進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新疆吐哈盆地南桃東溝地區曾是距今約2.52億年的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陸地「避難所」。

圖為在新疆南桃東溝剖面二疊紀末大滅絕開始時期的地層中發現的裸子植物或種子蕨類的雙氣囊花粉。新疆傳真

據悉,上述大滅絕是寒武紀以來地球最嚴重的生物危機,導致了當時海洋中80%以上物種滅絕。這次滅絕對陸地的影響方面,之前主流觀點認為,陸地初級生產力經「大滅絕」而大幅降低後,陸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需要超過100萬年才能恢復到滅絕前的水平。

科研人員通過對新疆吐哈盆地西緣出露的南桃東溝剖面中產出的孢粉化石進行詳細研究之後發現,這些產自當地植被的「土着」孢粉,有33個孢粉屬在經過大滅絕後都得以倖存。科研團隊將世界其他地區的孢粉數據納入考慮,發現南桃東溝剖面記錄的孢粉化石種在大滅絕後真正滅絕的可能僅為21%,遠低于海洋生物在同期的滅絕率。這一系列證據表明,新疆吐哈盆地南桃東溝地區在大滅絕期間並未出現明顯的陸地植被大滅絕現象。

圖為科研人員在新疆吐哈盆地南桃東溝剖面採集樣品。新疆傳真

科研人員並發現了大量與孢粉和植物化石同層保存的四足動物骨骼化石。這些四足動物骨骼化石來自食草四足動物水龍獸和食肉動物遲滯鱷,時間在大滅絕75000年後。它們在新疆地區較早地層中沒有相關化石記錄。推斷是二疊紀末大滅絕後從其他地區遷移而來。這說明,南桃東溝在二疊紀末大滅絕後相對其他地區具有更豐茂的水草和宜居的環境,為這些遷入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使它們能在大滅絕後的短短几萬年內快速大量繁衍。

圖為科研團隊在新疆南桃東溝二疊紀—三疊紀界線附近發現的四足動物骨骼化石。新疆傳真

至於南桃東溝能成為大滅絕期間陸地「避難所」的原因,目前尚無定論。科研團隊推斷,可能與當地長期穩定的局地氣候有關。他們發現該地區在二疊紀滅絕前後一直保持半濕潤—季節性乾旱氣候,常年降雨維持在1000毫米左右。這種氣候即使在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也保持穩定。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