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廣宇
近年來,「毛孩經濟」迅速崛起,寵物早已不僅僅是家庭中的「陪伴」,更成為推動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的重要動力。根據統計處數據,全港約有24萬個家庭飼養貓狗,相關市場規模達到數以十億計港元。繼去年九巴推出的「寵物巴士」服務,獲得廣泛好評後,港鐵近期宣布研究「寵物友善措施」,探討允許乘客攜帶寵物搭乘特定車廂的可能性,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事實上,全球寵物經濟正不斷升級。在歐美、日韓等地的寵物服務已延伸至高端醫療、智能用品、寵物旅遊等領域,甚至出現「寵物殯葬師」、「寵物心理諮詢師」等新興職業。反觀香港,儘管市場規模逐年擴大,但公共設施與政策配套明顯滯後。現行法規禁止寵物進入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及場所,更迫使飼主長期處於「隱形攜寵」的困境,阻礙市場進一步發展。
若港鐵研究的「寵物專用車廂」得以推行,將是香港公共交通系統的重要變革。借鑒東京、新加坡等地經驗,設立「寵物專用車廂」或限定搭乘時段,既保障普通乘客權益,滿足飼主出行需求,又能激活「寵物友好消費鏈」,帶動寵物推車、車廂清潔服務、沿線商場的寵物休息區等相關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此舉可推動社會形成「寵物友好共識」,並為未來發展寵物旅遊及跨境服務打下基礎。
目前,內地多個城市在寵物友善政策方面已先行一步。例如,深圳率先打造寵物主題公園;廣州推出「攜寵入住」酒店聯盟;佛山更利用製造業優勢發展寵物智能產品集群。據知,至今全國已超過10個省份、40多個市政府規劃建設大型寵物產業園項目。反觀香港,近年雖設立寵物公園,個別主題樂園允許飼主攜帶寵物參與特定節日活動,但長遠而言,仍然要主動出擊,探索與內地合作推動跨境寵物旅遊,例如設立跨境寵物旅遊專線,為市民和毛孩提供更便捷的跨境出行體驗。
不過,跨境寵物出行仍面臨檢疫證明、交通規定等多重壁壘。香港若能與大灣區城市協作,建立「寵物通關綠色通道」並發布「粵港澳寵物友好地圖」,將大大提升跨境出行便利性。同時,香港亦可憑其國際標準的獸醫服務及寵物保險等,與內地城市的低成本運營形成互補,共同打造亞太區寵物經濟樞紐。
要真正釋放「毛孩經濟」的潛力,香港須從「碎片化服務」轉向「系統性生態圈」建設。首先,法規必須「拆牆鬆綁」。而除了交通配套外,香港可參考台灣地區的「動物友善空間認證」制度,對商戶、公園及住宅區進行分級認證,確立寵物准入標準。其次,城市規劃應納入寵物需求,例如增設寵物專用垃圾桶、社區寵物活動區等,甚至可探索利用AI技術監控寵物活動區域的衞生狀況,實現「人寵共融」的智慧城市設計。
另一方面,產業鏈整合亦是關鍵。香港具備全球頂尖的寵物食品研發能力;深圳則擁有完善的寵物智能硬件產業鏈。兩地若能合作成立「大灣區寵物產業聯盟」,將技術研發、產品設計與跨境電商結合,實現全產業鏈對接,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針對跨境寵物遊的痛點,企業可開發「一站式」服務平台,涵蓋檢疫辦理、跨境接送及寵物托管等服務,讓帶寵旅行成為可能。
總括而言,港鐵的新措施或許只是一小步,但對香港城市文明進化而言,卻是推動「毛孩經濟」的一大步。在政府、企業與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的寵物友善環境將更完善,「毛孩經濟」也將有機會成為本港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增長點。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