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面對美國對華輸美商品再加徵10%關稅及擬取消「最低限度規則」的挑戰,國家展現出審慎而富有遠見的應對策略。在特朗普政府宣布新關稅後,中方第一時間明確譴責其單邊主義行為並啟動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同時基於美方近期與加拿大、墨西哥達成貿易休戰、以及中美領導人擬重啟對話的積極信號,為談判保留建設性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內地製造企業與跨境電商迅速啟動多元化布局:珠三角、長三角龍頭企業加速向阿聯酋、東南亞等地轉移部分產能,既規避關稅壁壘又深化「一帶一路」產能合作;跨境電商賣家則通過在美國本土設倉、開拓非洲及中東新興市場等創新模式,穩固全球供應鏈地位。數據顯示,首輪貿易戰期間,國家對美直接出口份額雖下降,但通過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國轉口的靈活路徑,成功維持了在美國市場的實質存在,印證了「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性。儘管面臨外部壓力,國家憑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與持續擴大的貿易夥伴網絡,2023年外貿順差仍達8,000億美元,為經濟韌性提供堅實支撐。

企業創新轉型 強化政策協同效應

內地企業的主動調整與政府戰略引導形成強大合力。製造業龍頭將部分產線遷至中東等地的舉措,不僅是對關稅的應對,更是「國際產能合作」戰略的深化實踐。跨境電商平台通過數字化供應鏈管理,在美加徵關稅背景下仍實現對非貿易額47%的年增長,凸顯「數字絲路」的活力。政府通過RCEP協定及自貿試驗區政策,為企業提供關稅優惠與通關便利,2023年跨境電商業務佔貨物貿易比重升至12%,成為穩外貿關鍵力量。針對高端機械零部件等戰略性產品,內地企業憑藉技術優勢實現出口單價逆勢增長12%,而日用消費品通過優化成本管控,成功將85%的關稅成本轉嫁至美國市場。高盛監測顯示,某頭部電商平台商品價格在政策變動後三天內完成動態調整,印證內地企業的市場敏銳度。對於中小企面臨的海外投資門檻,政府通過「抱團出海」引導基金與數字化貿易服務平台,助力其以輕資產模式開拓拉美、東盟等新興市場,實現產業鏈升級與市場多元化雙贏。

抵住壓力 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新一輪關稅博弈正加速國家經濟結構的戰略性重塑。針對美方301關稅複審可能加碼的預期,政府一方面通過精準調節稀土出口、優化關鍵礦產供應鏈管理維護產業安全,另一方面以空前力度推進科技自立自強——2023年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領域研發投入增長23%,半導體自主化率提升至45%。更具深遠意義的是,內需「穩定器」作用持續強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7萬億元,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新消費品類貢獻60%增量,「國內大循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三年超80%。

歷史經驗表明,國家在應對外部挑戰中始終能化危為機: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實為「十四五」規劃中「住有所居」戰略的必要轉型;而製造業向東南亞的梯度轉移,則與「雙循環」戰略中構建區域生產網絡的布局高度契合。儘管越南等替代產地可能被納入美關稅範圍,但中國通過「東盟+1」產能協作機制,已建立跨國產業鏈風險對沖體系。正如IMF最新報告指出,國家完備的產業配套能力與14億人口的創新勢能,將持續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這場博弈終將證明:任何外部壓力都將轉化為中國推進高水平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