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發揮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輻射作用,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優化外籍人才服務。香港特區政府致力吸引人才來港,人才公寓供應及配套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有業界人士向香港文匯報分析指出,人才公寓的重點在於三方面:選址、成本以及配套設施。因此建議政府應從片區開發規劃以及地價着手,並特別在規劃上增設「人才公寓」類別,針對性加快審批流程,吸引發展商興建更多人才公寓,降低在港居住門檻,最理想的情況是形成一個集工作、住宿和配套設施於一體的片區,大大增加外來人才來港意願,提高香港經濟活力。
根據特區政府公布數字,截至去年11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近42萬宗申請,已批出逾26萬宗,當中約25%持外國護照,同期共有約17.5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這批新增人口推動了租盤需求,包括月租2萬元以下、3萬至5萬元的租盤,尤其是交通便利的鐵路沿線屋苑及小型單位,更成為搶手選擇。 立法會議員、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尚海龍透露,新來港人才當中有高達85%在港租賃單位,少於10%已在港置業,少量則往返深圳,反映出人才公寓租賃需求強勁。

開發片區建公寓 人才快速落戶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稱,如果是住宅項目做長租,可以用作人才公寓;如果是商用物業,例如酒店,既可以長租也可以短租,地契的靈活性很大。至於能否為人才公寓的租金封頂,實際上即使在地價上給予折扣,也很難限制租金的具體金額。所以他覺得,不應該單純從地價上着手,而是應該考慮在某個片區開發中,包含一個免地價的人才公寓樓面,規定這部分必須用於服務該片區的人才公寓,這樣可能更合理。長遠來看,人才公寓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快速落戶的選擇,此外人才公寓甚至可以靠近辦公地點或小朋友讀書的地方,最理想的情況是形成一個集工作、住宿和配套設施於一體的片區。
建議優化人才公寓流程審批
張翹楚表示,在香港進行物業發展,主要由三個政府部門來規管。第一個是地政總署,即與地契相關;第二個是規劃署,即涉及大綱圖;第三個是屋宇署,即需根據《建築物條例》進行建築。因此,這三者共同規管所有建築項目。現時所謂的人才公寓,在地契上並無特別指定的用途。地契的用途通常分為住宅或非住宅,當然非住宅又可進一步細分為不包括工業的類別,例如其他商業用途,但並未特別提及需細分為人才公寓這一類別。
另一方面,在規劃方面,暫時亦未有明確規定稱為「人才公寓」的類別。不過,有一些像住宿機構(Residential Institution)項目,或許可以歸類為宿舍類別,但相對來說算不上完全是人才公寓。《建築物條例》對於人才公寓的建造亦無具體規範,條例主要集中於住宅和非住宅之間的區分。即使回顧規劃部分,起草大綱圖時會參考《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但香港規劃署的相關指引,其中亦無一欄專門列出「人才公寓」。因此,問題在於,若要發展所謂的人才公寓,其建造審批程序與一般樓宇無異。
如果地契屬於住宅用途,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地契屬於商業用途,即非住宅性質的非住宅地契,那麼發展出來的項目可能需要以酒店形式運作。若地契需要修訂,當然就涉及補地價的問題。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的規劃部分,需確認規劃是否允許,例如是否仍以住宅用途為主,並將其調整回住宅地契,這樣進程會較為快捷。但若規劃用途不符,則需要修改規劃,或者若該住宅屬於甲類第二欄的類別(須先向城規會申請,可能在有附帶條件或無附帶條件下獲准的用途),則需額外耗費時間。到了建築階段,當然要按照《建築物條例》及相關審批標準進行審核。
宜先定義「人才公寓」免遭濫用
整體而言,若將此視為一個住宅發展項目或商業發展項目,一般來說,三至五年是無法避免的時間框架,幾乎不可能縮短。這與人才公寓的問題無關,至於能否可以優化流程,其實去年發展局已多次公開表示,優化法規和簡化制度並非針對單一條例,而是涉及多項條例的調整。然而,若想進一步縮短時間,首先政府應設立一個專門的人才公寓類別欄目。設立專門欄目後,可優先處理審批或簡化審批程序。第二點是關於人才公寓的定義,關鍵在於若不將其視為普通住宅或酒店形式,而專門因應人才公寓而設立用地,其未來租賃或出售對象的規定如何定義,以及何謂「人才」。張翹楚認為,這一點頗為尷尬甚至帶有風險,若衍生出市場上有人未按規定使用,政府亦需負責把關。
人才租房負擔高 八千元起跳
(記者 黎梓田)外來人才對於香港的公寓需求十分強勁,但在求過於供下,外來人才搵樓面對不少困難。大灣區5G產業聯盟董事兼副主席黃麗芳指出,外來人才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高、專、優(專才、優才、高才),另一種是透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前者通常薪資較優厚,不太擔心留港住宿的負擔問題,惟後者通常薪資不會太高,只有一萬多至兩萬多元左右,因此留港找住宿會有較大困難,而且這一類人數也比較多,這亦是香港搶人才需要處理的地方。
黃麗芳指出,申請IANG留港的人士,通常只有合租單位或服務式住宅兩種選擇,前者合租租金大約介乎8,000至1.2萬元,惟空間通常較狹窄,每個獨立房間只有百多呎,難以長期定居;如果是後者,則租金可能高達1萬多至2萬元。兩者對於只有一萬多至兩萬多元薪金的外來人才來說,其實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也有人反映很難儲錢買樓。
她分享指,有來自外地的朋友為了節省租金或者住大一些,需要去火炭甚至是屯門等偏遠地方租樓住,雖然香港交通方便,但車程及車費也是一大挑戰。因此,有些外來人才索性再住遠一些,走上深圳定居,但這明顯與特區政府「搶人才」提振經濟活力的原意相違背。
人才公寓更看重環境配套
張翹楚也認為,對於有意來香港的人才來說,住宿成本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因為他們來港主要是為了工作,希望穩定就業並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會計算在香港生活的成本。雖然有些地方的租金可能較便宜,但如果整體生活成本過高,他們也未必會考慮留下。因此,特別是一些技術專才,他們非常重視成本。張也認為,人才公寓的面積比起學生宿舍需要更大,戶型種類也要更多樣,例如從1房到2房不等。除了靠近工作地點外,周邊是否有合適的國際學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參考內地產業園 凝聚人才社區
至於北都建設人才公寓,黃麗芳認為政府可以參考內地的產業園模式,創造一個完整的就業市場,「如果是住在北都,但依舊去中環金鐘返工,那不如繼續住在深圳」。政府應考慮如何不讓北都區的人才公寓「孤零零」,也應該劃出公共空間讓人才之間有更多交流,凝聚出一個人才社區。不過黃麗芳提到,不少外地朋友均向她反映香港的優勢在於融資能力、資訊流通以及法治制度,加上香港地理位置優越以及港英管治時期背景,對外來文化及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能面向國際市場,而香港本身也有舉辦不少活動吸引外國人來港,外來人才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國際市場,所以他們願意留在香港發展。
因此,黃麗芳指出,其實香港有不少學生宿舍存在一定空置率,政府及各界可以協調把這些空置的宿舍租給外來人才,如果是雙人房則可以家庭形式租出,以減輕外來人才的租金負擔;而市區亦有不少三四線酒店,她提到整幢推出招租後,一般一至兩個月內都會完全租出,因此業主把整幢酒店改裝也是一個出路。
各界對人才公寓看法
泓亮諮詢及評估張翹楚:人才公寓最理想的情況是形成一個集工作、住宿和配套設施於一體的片區。
大灣區5G產業聯盟董事兼副主席黃麗芳:有來自外地專才為節省租金或者住大些,需要去偏遠地方租樓住,但車費也是一大挑戰。
高力香港研究部李婉茵:建議政府或可在新田科技城等地調整土地用途,推出專門用於租賃的低價地皮,豐富租賃市場選擇。
立法會議員龍漢標:專才來港工作,下一步便是要讓他們落地生根,有自置居所自然有歸屬感而留港發展。
路邦科技聯合創始人麥騫譽:如想吸引人才來港,首先要對人才來港的住宿需求做一個深入且具針對性的調研。
業界建議北都區推專才租賃項目
(記者 黎梓田)高力香港研究部主管李婉茵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吸引人才的重點在於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環境,以及相對較高的薪資。未來若私人市場能在新發展區增加租賃單位比例,租金價格可能會更合理。她建議政府或可在新田科技城等地調整土地用途,推出專門用於租賃的低價地皮,豐富租賃市場選擇,分散壓力。
至於地皮具體價格,需視項目而定。學生宿舍相對簡單,租金回報模式較直接;人才公寓則更像投資項目,類似寫字樓或商場。價格接受度需由市場決定,若有發展商參與投標,就能反映土地的合理價格,但她相信應低於分層出售的住宅項目。李婉茵認為,外來人才這批人一來是租賃市場的新增來源,二來未來可能轉化為香港私人住宅市場的購買力。因此,對租賃市場有刺激作用,同時另一類需求來自海外學生。這兩個新興需求推動了香港住宅租金價格在加息周期開始後,租金指數不斷上升,這是新興需求帶動的結果。
學生宿舍仍有大缺口
關於學生宿舍短缺,政府計劃將非本地生學額比例提升至40%。當時估算,香港八大資助院校提供約3.4萬至4萬個宿位,但需求已達近8萬,連同自資院校學生,總需求料逾12萬。目前專業管理的學生宿舍僅約3,000個,即使加上未來幾年新增的1萬多個宿位,到2027-2028年,供應預計僅6萬餘個,而需求可能達17.5萬,短缺大約12萬個。因此,該行建議政府允許改建商廈為學生宿舍,恰逢去年施政報告提出類似政策,政府今年將推出先導計劃,鼓勵市場改裝商廈為學生宿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