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蕊 實習生 郝錦程 河南報道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實習生 郝錦程 安陽報道)在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一周年之際,天津博物館發揮館藏優勢精選武丁時期王卜辭甲骨珍品36片赴該館展出。據悉,這是這些和武丁王直接相關的甲骨離鄉百餘年後首次回到殷墟,其中有3片是頭一回在天津博物館之外的場館展出,1片之前從未展出。在26日正式開展前,本網記者進入到安陽殷墟博物館提前一探究竟。

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館藏武丁卜辭探親展 劉蕊攝

「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館藏武丁卜辭探親展」將於26日在安陽殷墟博物館一樓西南第二展廳開展。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5月26日。展題「王入大邑商」來自於武丁時期卜辭「王入於商」和晚商人對其國都的美稱「大邑商」,字面含義為「偉大的武丁王終於回到了自己所熱愛的商都故土」,同時也實指武丁時期王卜辭甲骨回安陽殷墟老家「探親」之事。武丁時期王卜辭是研究武丁王最直接、最鮮活的材料,而展覽所在地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的位置離當年「大邑商」的核心區域不遠,且新館大門匾額之上,正是「大邑商」三字。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分為「甲骨學史上的天津」「王的祭祀」「王的戰爭」「王的臣子」「王的諸婦」「王的農牧」等6個單元,既有對天津同安陽殷墟甲骨深厚歷史淵源的梳理,又有對武丁王統治之下商代祭祀、軍事、內政、農業等各方面情況的鮮活呈現。透過這些歷三千餘年而不朽的文明載體,觀眾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個輝煌的武丁時代。

記者看到,編號「天博764」的甲骨完整記錄了武丁對「辛卯卜,王貞:今日雨?」的占卜,字口清晰如初刻,展現了商代氣象觀測的智慧;另有卜辭揭示武丁與賢臣傅說的君臣互動,印證了《史記》中「武丁得說於夢中」的歷史典故。

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館藏武丁卜辭探親展 劉蕊攝

記者了解到,在36件展品中,既有多次展出的天津博物館明星甲骨——占卜武丁王的王后婦好在第二天是否能夠生產的「婦好娩卜骨」,也有首次在天津博物館之外的場館展出乃至之前從未展出過的甲骨。「首次在天津博物館之外展出的甲骨,一片是關於祭祀,另一片是關於商王后組織的一場宴會。還有一片『雀受(女龍)卜骨』,是之前從未展出過的。『雀』是商王的一位重要將領,『(女龍)』有可能是商代方國之一龍方的一位女子。這片甲骨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其占卜人並非那些平日為王占卜的人,而是由商王親自占卜的。」該展策展人、天津博物館工作人員張夏對媒體介紹。

據悉,天津博物館所藏甲骨大部分是王懿榮、王襄、陳邦懷等人的舊藏,多有早期發現的甲骨珍品,以片大字多、字口清晰、內容重要在學界享有盛譽。2017年,包括天津博物館在內的國內11家甲骨收藏單位聯合申遺成功,甲骨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120多年來,在甲骨最早辨識地之一的天津,甲骨名家紛至沓來,研究成果不斷湧現。進入新時代,隨着天津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再整理和甲骨相關精品展覽的不斷舉辦,天津甲骨日益顯露出奪目光彩。

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館藏武丁卜辭探親展 劉蕊攝

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於2024年2月26日正式對觀眾開放。新館充分利用了考古發掘90餘年來的豐碩成果,首次全景式展現商代政治、軍事、農業、手工業等領域的成就,集中展示近4000件文物,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為首次亮相。新館不僅是商文明研究成果展示的集大成者,更通過科技賦能、文旅融合、國際傳播等路徑,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典範。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