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逸飛)長期藉「民調」從事反中亂港活動的「香港民意研究所」昨日在社交平台發表簡短聲明,宣布即日起無限期擱置所有自費研究活動,稱現時環境「舉步維艱、唯有停步」云云,更稱「歡迎有心人士洽購或接辦」。多位香港政界法律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這個所謂的民研機構是打着學術幌子長期從事反政府行為,利用民調為反對派選舉配票,走入死路完全是它咎由自取。他們更提醒公眾要與其劃清界限,在考慮捐款、接盤民研時應三思而後行,避免墮入違反國安的法律風險,更要警惕民研企圖借此手段「借屍還魂」。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表示,民研以研究為名,實則為反中亂港陣營服務。現在其又招攬他人洽購,是否想金蟬脫殼後,保留「軀殼」予他人,為延續日後反中亂港陰謀,公眾滿懷質疑。「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周浩鼎說:「應格外小心應對,若其整套機器落在心懷不軌人身上,後果不能低估。」

議員質疑扮慘 鋪路死灰復燃
立法會議員、大律師容海恩表示,民意調查作為一種科學工具是中性的,操作者本應恪守學術操守,以客觀公正的方式開展調查,但遺憾的是,民研多年來打着民調的幌子,實則背離了基本的學術倫理和操守,淪為反中亂港勢力的馬前卒,長期以來慣用預設特定政治立場、偷換概念誤導輿論,目的就是要配合反中亂港勢力的政治議程,挑動社會矛盾、破壞香港穩定。
她批評,民研長期以偽學術之名行亂港之實,才會在香港社會徹底失去公信力。現在他們聲稱要「轉型」甚至「結業」,還裝作受害者狀、抱怨環境等等,無非是企圖博取同情、為亂港路線披上受害者的外衣,為未來死灰復燃製造藉口。「我們必須明確,任何打着學術幌子搞政治操弄的行徑都不可接受。」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法學教授傅健慈指,民研長期以來從事不實的「民調」,並利用這些結果來打擊政府和支持反中亂港分子,現在發表聲明不過是為了「刷存在感」,試圖引起公眾注意。
專家:「爛攤子」財務違法風險高
他強調,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會願意接手這個「爛攤子」,因為這不僅涉及財務上的風險,還可能觸犯香港國安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如果他們真的問心無愧,為什麼要停止營運?」傅健慈說:「一個正當的調研機構沒有理由倒閉。」
傅健慈表示,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擁有強大的實力和決心,絕對有能力打擊任何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又呼籲市民提高警惕,認清民研的真面目,不要被其表面現象所迷惑,並與其劃清界線。
「中國夢智庫」主席、大律師丁煌表示,回顧過去一系列已被定性的反中亂港事件,從2014年的「佔中」到2019年的「黑暴」,香港民研都在輿論層面為這些反中亂港分子聲援。民研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上月被國安處帶走調查,是在警方掌握了足夠的表面證據之下,這直指民研可能存在一些不法行為。


他進一步分析,儘管目前無法確定其具體觸犯了哪些罪行,但在警方已立案調查的情況下,公眾應對其過去以「輿論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為幌子的行為保持警惕。他提醒公眾,在考慮捐款、接盤民研時應三思而後行,如果民研涉及的罪行與違反國安有關,那麼在不明情況下繼續資助,可能會違反國家安全法,後果非常嚴重,必須三思而後行。
【劣跡1】領頭人播「獨」收美金 製造輿論引外力介入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香港民研」長期從事反中亂港活動,早已臭名遠播。在2019年修例風波初期,「香港民研」以為時機已到,囂張地宣布脫離香港大學成為所謂「獨立機構」,更大肆利用當時社會動盪局面,以所謂「專業民調」為「黑暴」活動張目打氣,直接導致香港局勢愈加混亂。在香港國安法及國安條例相繼實施後,香港社會撥亂反正,社會大眾更看清楚了它「假民調、真搗亂」的真面目,現在「關門大吉」可謂是咎由自取。

鍾劍華屢煽仇 乞美對中敵對行動
在修例風波期間,時任「香港民研」副行政總裁的鍾劍華脫下「中立」偽裝,在社交平台多次發帖煽動仇警,煽動暴徒「繼續示威抗議」,更污衊警察是「引起暴亂的暴徒」云云,為本已激化的社會矛盾推波助瀾,製造出更多社會衝突。
在長期散布假消息、挑動社會矛盾的《蘋果日報》在2021年6月宣布停刊後,鍾劍華在社交網站發文指是特區政府「迫害」《蘋果日報》及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蓄意抹黑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企圖為黎智英及其宣傳機器「洗白叫冤」,又在2020年12月至2023年11月期間,多次透過不同的平台乞求外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制裁」、封鎖及採取其他敵對行動。
鍾劍華於2022年4月離港,但即使身處外國,反中亂港之心依然不死,繼續從事反中亂港活動,包括於2024年5月至2024年6月期間,多次透過社交平台鼓吹「港獨」。他亦是反華媒體「自由亞洲電台」的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上發表煽動言論,詆毀香港及特區政府,更在英國成立一個所謂「公民教育平台」,作為反特區政府及散播仇恨的平台。
「香港民研」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更一直被指暗中勾結反中亂港勢力。有報道指,他曾收受非法「佔中」發起人戴耀廷80萬港元做有關非法「佔中」的「民調」,以及收受某位反中亂港「名人」100萬港元撰寫所謂「反送中事件—民間民情報告」,用作散播「抗爭」意識及反政府情緒。
鍾庭耀金主 美情報機構一眾馬甲
鍾庭耀主理的前「港大民研計劃」,表面掛上香港大學之名,實際只是一個收取酬金為外國反華勢力辦事的傀儡組織,例如接收「美國民主基金會」(NED)及「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學會」的資助,以進行立法會選舉調查,製造有利反中亂港分子的所謂「民意」。鍾庭耀本身亦屢被質疑收受外國款項。鍾庭耀早前就承認有接受「美國民主基金會」及「美國國家民主研究所」(NDI)資助,而該兩個組織向來被視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白手套」。
【劣跡2】玩弄政治失操守 煽動市民投白票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香港民研」網站主頁自稱「專業中立 數據先行」,然而回顧其一直以來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以政治凌駕專業,以所謂「民調」作為手段,以求達至其政治目的。2020年,「香港民研」就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去留的所謂「決定性民調」,又在2021年立法會選舉期間藉民調為名,煽動他人投白票。

為攬炒派造勢 不符預期硬兜
2020年8月,「香港民意研究所」聲稱受民主黨委託,在9月初進行「決定性民調」,為民主黨現任立法會議員去留提供「科學依據」。由於時任「香港民研」副行政總裁鍾劍華此前已表態,傾向「攬炒派」延任,因此所謂「民調」中就議員是否留任出現諸多選項,企圖令所有選項最終結果都不過半,從而達到其支持「攬炒派」延任的政治目的。
更可笑的是,網上問卷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受訪者支持「攬炒派」全部離開,鍾劍華卻稱,「民主派」是否留任屬重大決策,認為以三分之二受訪者有同一傾向作為準則較好。
香港民研又利用所謂「專業」來偽裝,大玩語言偽術。在特區政府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期間,「香港民意研究所」就立法會選舉投票意慾作出所謂「專業」的民調,其中的調查選項甚至包括投白票,「若有選民受訪時稱會投白票,民調會如實記錄」云云,赤裸裸地教唆市民犯法。
法律團體譴責挑戰選舉法例
當時,有法律團體譴責有關做法完全別有用心,公然挑戰香港國安法和選舉法例,所謂「民調」目的只是試圖誤導廣大市民,煽動鼓吹投白票行為。
【劣跡3】「專業」作幌子 助攻「初選」又拱火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鍾庭耀主理的「香港民意研究所」,前身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1991年6月成立。由於其香港大學的背景,因此在網頁上一直聲稱是「具備學術背景的民意研究機構」、「在國際間備受認可」云云,然而事實證明,他們一直都是打着學術的幌子,真實目的是反政府,亂香港。

鍾劍華帶頭誹謗梁振英
鍾劍華於2018年8月在Facebook發布涉及前行政長官梁振英的文章,並被網媒《立場新聞》轉載。梁振英其後入稟高等法院控告鍾和《立場》誹謗。鍾劍華於2023年發表公開聲明,承認基本事實有誤及撤回文章,並向梁振英支付10萬元和解金。鍾劍華再公告「澄清啟事」,承認有關涉事文章涉及誹謗。
「35+顛覆政權案」中的47名被告涉嫌組織及參與「非法初選」的合謀操盤「初選」圖謀,意圖在奪得立法會過半議席後,無差別否決財政預算案及任何政府提出的撥款申請,以癱瘓特區政府作籌碼,迫令政府回應反對派的政治訴求。與「非法初選」組織者及操盤者戴耀庭等人有密切關係的「香港民研」,於2020年6月25日至7月4日在將軍澳壹傳媒大樓分別舉行了多個「初選」論壇,更負責設計「初選」的投票系統,並提供黃竹坑總部辦公室作為點票及傳媒聯絡基地。
放大挺美「制裁」與擾抗疫聲音
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不久,「香港民研」便公布所謂「民調結果」,稱近60%受訪者支持美國「制裁」實行香港國安法的香港云云。在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肆虐、全社會齊心抗疫之際,「香港民研」卻刻意在此際發放所謂「特首民望數字社會及自由指標以及限聚指數」調查報告,宣稱近六成市民「認為限聚令太緊」,又唱衰行政長官支持率。「香港民研」諸如此類以打着學術的幌子,散播負面言論的事件實在多不勝數,其反政府的真實目的可見一斑。
【劣跡4】「民調」助「泛民」配票 影響選舉公平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早前有報道指出,「香港民研」曾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時,收取「英國網絡觀察基金會」給予5萬英鎊進行民調,又於2016年接收「美國民主基金會」(NED)及「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學會」的資助,以進行2016年立法會選舉調查,製造有利反中亂港分子的所謂「民意」。「佔中三丑」之一的戴耀廷,在2016年宣揚所謂「雷動計劃」時,「香港民研」更在幕後助攻,通過發布所謂的滾動民意調查為反對派「配票」。
「雷動計劃」由戴耀廷首先提出,其目的就是為反對派配票,把所謂「應該當選的人」送入立法會。該計劃與鍾庭耀的民調緊密聯動,每日發表立法會候選人的支持率,企圖向選民說明什麼人有機會當選,什麼人選情告急,並動用所謂「雷霆救兵」進行配票。
當時,鍾庭耀主理被稱為「鍾氏民調」的港大民調為了影響選舉結果,一方面聲稱「泛民」支持率最高,另一方面又宣揚「民主告急」論,宣稱「泛民直選僅得10席破新低」,「建制可奪逾半議席」,刻意催谷反對派選民「一定要出來投票」。這說明「鍾氏民調」根本是按劇本演練的戲,而每日調查的樣本僅得一兩百個,非常不科學,其結果如何掌握在鍾庭耀手上。當時就有媒體指,「鍾氏民調」這種手法,完是抄襲台灣民進黨慣用的「悲情牌」,假借「民調」來催谷支持者出來投票。「雷動計劃」雖然將港大民研滾動民調最新數字結合成民調數據,試圖借學術機構之名提升公信力,但滾動民調本身也被質疑,包括有人認為其故意提高建制派支持度,為主流反對派打悲情牌。贊助該民調的兩間電視台,也質疑民調會用於政治操作,先後停止公布民調結果。
媒體普遍質疑中立性準確性
有線電視當時就報道,有關民調數據將會整合成反對派組織、有份贊助民調的「民主動力」的民調結果,而「民主動力」稱民調方便政黨調整選舉策略,以增加贏取議席機會,傳媒機構不適宜與政治組織共同贊助作選舉工程之用的民調。nowTV就說港大民研加入「民主動力」作為滾動民調的贊助人,令調查帶有政治色彩,中立性以至數據的準確性備受質疑。最終,戴耀廷等人均因為「雷動計劃」,被廉政公署落案起訴他們並非候選人或任何候選人的選舉開支代理人,而招致選舉開支,戴耀廷已表示會承認全部控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