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恢復了針對中國小包裹(價值低於800美元)的「最低限度」免稅門檻。此時,距離特朗普取消這一免稅門檻僅過去不到一周。《清華金融評論》編委、全國工商聯執委、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胡定核向本網表示,特朗普的「朝令夕改」凸顯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美國企業和行業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和動盪,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挑戰。建議中國企業通過結構性調整、高附加值化和品牌化、市場多元化以及技術自主與合規強化等策略來應對挑戰。

特朗普在執政兩周多的時間裏,在貿易、監管和經濟等領域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但很快又收回,美國企業已疲於應對。胡定核表示,特朗普在關稅政策上的反覆無常不僅體現在對中國上,也體現在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等鄰國盟國上。這種反覆無常反映了特朗普的執政風格,即實用主義。然而在執行過程中,他又面臨着現實的矛盾,美國作為民主國家,特朗普的政策受到議會、大企業以及跨國公司等多方面制約,這就導致了美國當前在貿易政策執行中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
「特朗普政策反覆的原因,主要是行政效率與利益的博弈。」胡定核表示,特朗普在2月1日宣布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稅政策,但一周後,由於美國海關係統短期內難以處理每天數千萬的小包裹關稅徵收,技術障礙導致政策難以執行,因此他又宣布恢復該政策。此外,他也面臨着大企業的壓力,如沃爾瑪、亞馬遜等企業依賴小額免稅進口的低價商品,政策變化會推高他們的成本,進而推高美國通脹。
胡定核認為,特朗普的做法不僅對美國市場和企業造成了短期動盪和成本壓力,還加劇了長期風險,引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政策反覆導致企業內需要頻繁調整供應鏈,包括稅務策略、物流等方面,削弱了企業的投資信心,特別是依賴跨境小包裹的電商平台和中小買家。「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雖然號稱是為了保護美國本土產業,但實際上會在短期內加劇美國通脹壓力,最終讓美國消費者買單,老百姓也不會答應。」
談及中國企業應如何應對,胡定核表示,首先是結構性調整和靈活性並重,短期要調整戰術,轉向海外倉模式,通過提前備貨至美國本土倉庫,規避小額包裹關稅風險,同時提升配送效率。供應鏈也要多樣化,利用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的加工或中轉基地,降低對美國直接出口的依賴。
胡定核稱,長期來看,中國企業要搞高附加值化和品牌化,減少低價產品的依賴,轉向高客單價、高附加值產品,攤薄關稅佔比。同時,還要市場多元化,拓展歐洲、日本、中東和「一帶一路」國家市場,分散風險。此外,還要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減少對美國的技術依賴,並嚴格遵守國際稅務與海關規定。
「更長遠來說,中美經貿博弈可能還要從關稅層面轉向更深層次的產業鏈的重構和規則制定權的爭奪。中國企業需要內生創新,包括放寬互聯網管制,讓企業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技術情報,以及加強法制保護和產權保護,推動企業更加市場化。」胡定核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