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郭瀚林 北京報道)「今天的AI創業團隊更需要兼具工程師思維與全球化視野。我們鼓勵跨學科、跨文化學習,營造了一種類似於大學的氛圍,讓團隊成員能夠自發組隊學習新技術、新知識。」

●梅卡曼德自有高標準工廠。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AI技術連續三年在春節期間的輿論場上大放異彩,中國科創企業DeepSeek更是愈發引人注目,它們憑借原始創新,引領着行業發展新範式。作為全球領先的AI+工業機械人企業,梅卡曼德無疑是這場科技創新浪潮中的佼佼者。「多模態AI架構支持多種交互方式,能為機械人提供更強大的感知和交互能力,可推動機械人各方面性能的不斷升級。」梅卡曼德創始人兼CEO邵天蘭對包括Deepseek在內的AI最新領域技術十分關注,他對香港文匯報表示,這種大模型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事情,而出海並非簡單的市場擴張、複製、單向輸出,而是以技術為紐帶,以「共研、共建、共享」為內核,推動全球工業製造的智能化轉型。 

●邵天蘭在2024雄安新區「AI+機器人」創新生態發展大會上講話。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梅卡曼德自創立之初,就致力於將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全球工業機械人領域,為全球製造業裝上「大腦」和「眼睛」。經過八年的努力,梅卡曼德的業務已經覆蓋中美日韓德等50個國家和地區,服務了上汽、比亞迪、富士康、寧德時代、美的、豐田、五糧液、寶鋼等近100家《財富》500強客戶,擁有一支平均年齡30歲的活力團隊。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以技術為紐帶 推動製造業智能化

「工業製造領域兩大特點,一是工藝複雜需求細碎,二是需要全球供應鏈協作。」被邵天蘭形容為「遠看是個萬億市場,近看是很多個億級的市場」。「我在清華是學計算機的,這些年到過全球各地三四百個工廠,看各種各樣的工藝,每天都在學新的東西,沖壓、焊接、塗裝、鈑金、打孔、擰螺絲,各種精密裝配,各種檢測、量測。」多年來,梅卡曼德不斷吸收改進新的技術,學習不同行業創業周期的經驗和智慧。

●梅卡曼德Mech-GPT多模態大模型連續執行多樣語音指令展示。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在邵天蘭看來,大模型本身就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點,它逐漸熨平了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溝壑。梅卡曼德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時,必須借助當地的合作夥伴才能成功落地。因為要把技術轉移到地球的另一端,需要有相關的語言材料和人才支持。「全球範圍內能力的轉移仍然是一個挑戰,對此我們保持敬畏,充分尊重現場、協作、溝通。」他強調,出海並非簡單的市場擴張、複製、單向輸出,而是以技術為紐帶,以「共研、共建、共享」為內核,推動全球工業製造的智能化轉型。

AI與機械人結合 驅動千行百業升級

面對AI技術「落地難、成本高、場景碎片化」等痛點,梅卡曼德採取了產品化的策略來推動技術的普及應用。邵天蘭認為,對AI企業而言,技術研發固然重要,但聚焦行業剛需、應用場景也同樣重要。在大模型時代,他第一次看到了整合碎片化市場的希望,希望通過產品化策略,將成千上萬個碎片化市場有效率地整合起來,形成百億級的市場規模。

●梅卡曼德旗下的國際化團隊。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梅卡曼德在自研產品上下了大功夫,雖然產品型號不多,但能夠覆蓋非常廣的應用場景。「這得益於傳感器能力和通用化的進展,以及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基礎能力的提升,比如識別率提高。」邵天蘭表示,大模型將進一步推動標準化進程,這是非線性的,一旦標準化程度超過某個臨界點,市場將會爆發式增長。

邵天蘭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AI技術與機械人結合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例如,通過技術賦能的機械人可以更精準地識別物體、理解指令,從而更好地完成包裹分揀。他並進一步提出,AI技術的發展將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DeepSeek等技術的開源特性有利於吸引更多開發者和企業參與到智能機械人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中來,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機械人產業生態。」

【專家解讀】DeepSeek激勵中國更多顛覆性創新

中國人工智能(AI)企業DeepSeek引發全球持續關注,其開源之舉使得AI像水和電一樣觸手可及,而相對較少的硬件及訓練成本也改變了此前美國「大力出奇跡」式AI發展路線。談及DeepSeek成功對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啟示,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向香港文匯報指出,DeepSeek的成功顯示出中國科技人才已進入世界一流行列,高度市場化的靈活科研模式可以發揮更多作用,賦予科研人員更多的試錯空間將給他們帶來更強大的創新能力。

據報道,DeepSeek團隊全部是中國本土培養的年輕研究生,大部分來自於北大清華等國內高校,沒有海外學習背景。「這首先就可以證明,中國的科技創新人才是一流的」,沈逸表示,人才是科技創新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本土人才獨立研發出DeepSeek,證明在當前數字信息領域的中國本土人才完全不遜於美國,能夠在硬件條件受限的情況下開發出世界一流的AI大模型。

沈逸認為,DeepSeek的成功,顯示出中國科技創新瞄準重大顛覆性技術的重要性。此前,很多中國團隊習慣性開展跟隨創新,即跟隨國外的原創成果後進行研究,做「1-100」的事情。然而,開源模型DeepSeek的成功顯示出原始創新的威力,這也將激勵更多團隊瞄準「0-1」式顛覆性原始創新。

「DeepSeek來自於杭州,而AI『六小龍』大多也源於江浙,這可以說明當地的科研配套生態具有先進性,值得其他地方政府認真學習」,沈逸表示。DeepSeek來自於幻方量化基金,研發經費大部分是企業自籌資金,採用高度市場化的靈活科研模式。DeepSeek的創新,凸顯出企業是創新主體,更符合新時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與美國堆算力看重金融價值創造的AI金融模式相比,DeepSeek更關注真正意義上的新質生產力創造,為與製造業結合,以具有包容性和普惠性的方式,推動各方,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以及弱勢群體,被有效覆蓋其中。沈逸表示,DeepSeek展示出非常高明的東方式開放博弈策略。他認為,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低價高效的DeepSeek可以嵌入「一帶一路」,這樣一來,參與「一帶一路」的新興市場國家以及全球南方國家,能夠獲得高質量的AI,賦能數字化時代的可持續發展,避免全球範圍數字鴻溝持續擴大,讓世界更多國家普遍享受AI大模型帶來的發展紅利。

長三角大灣區齊飛 「政府+市場」具潛力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記者敖敏輝及俠客島報道,近日,DeepSeek在中國、美國的科技圈受到廣泛關注。為何DeepSeek突然爆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這是OpenAI開源的結果,如果閉源肯定會落後,開源將在超越和被超越中不斷進步。他在接受「俠客島」訪問時指出,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中美兩個國家之內很典型的趨勢是城市群。美國人工智能有兩塊,一塊是硅谷到德克薩斯,所謂「狹長地帶」;另一塊是波士頓到紐約,東北部這一塊。中國也有兩塊,一塊就是長三角,蘇州、上海、杭州一帶;另外是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深圳這一塊。

●張振剛表示,要充分信任年輕人的創新活力和能力。圖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做實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他將杭州的發展生態總結為「地域嵌入型」的生態環境,「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都已經在這裏面了,所以就有利於創新,也有利於吸引年輕人。」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能確保硬件跟上,「政府與市場」兩條腿走路是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的優勢。此外,他特別提到,浙江有很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中產社會」非常大。只有「中產社會」才會去做這種有風險的、長期創新性的投資。

至於人才,圍繞浙江大學的產學一體化,特別是浙江杭州這一塊,有點像美國斯坦福大學(港稱史丹福大學)周邊,產業體系做得很好。人才觀念很重要。杭州這些「六小龍」 都是年輕人,這就提醒政府,高科技時代,投資一定要向年輕人傾斜。人才也是個系統工程。

鄭永年表示, 中國正在產生大量的新質生產力,但如果是因為體制機制改革沒跟上,導致一些新質生產力落不了地,那就太可惜了。這方面還有很大改革空間。長三角、珠三角還有很多有潛力成為獨角獸的企業,很多人沒有資源,但是有技術,需要來自國家的資源。所以,科技要取得長足進步,金融改革也要跟上。「我們不要虛擬金融、泡沫金融,要遏制投機性的,但對新技術的投資,對真正創新的風投,我們一定要做好。」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廣東省「十五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剛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指出,發展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好的基礎,有更大的底氣和能力。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大灣區有眾多高水平創科平台。比如,《Nature》發布2024全球AI領域TOP 100大學排名中,中國有19所高校入榜,大灣區有4所(香港2所)。

完善體制機制 讓技術更快進入市場

與此同時,除了華為、騰訊等大型創新型、平台型企業,大灣區還培育出近2,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他們將繼續與高校、各級重點實驗室聯動起來,打造出完善的創新生態,讓創新科技從0到1的突破,再從1到N開展產業創新。

「目前,廣東和香港均推出了系列支持創科的政策,接下來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並加大對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等的支持力度,讓創新技術更快進入市場。」張振剛說。

在人才培育方面,張振剛表示,DeepSeek的人才團隊基本來自國內高校,說明中國完全有能力培育適應創新科技尤其是硬科技發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科技人才。大灣區要發揮擁有優質高等教育的優勢,鼓勵發掘和培育高科技產業創新所需人才,並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有機對接,促進創新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高水平融合,強化大灣區各種創新主體的協同,打造更有活力的灣區創新生態。

相關閱讀:

【DeepSeek創新啟示錄之一】科企招才重能力 敢於轉型不怕輸

【DeepSeek創新啟示錄之二】找準產研結合點 技術與市場雙贏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