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機械人領先企業梅卡曼德CEO:AI創業團隊需兼具工程師思維與全球化視野
「今天的AI創業團隊更需要兼具工程師思維與全球化視野。我們鼓勵跨學科、跨文化學習,營造了一種類似於大學的氛圍,讓團隊成員能夠自發組隊學習新技術、新知識。」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AI技術連續三年在春節期間的輿論場上大放異彩,中國科創企業DeepSeek更是愈發引人注目,它們憑借原始創新,引領着行業發展新範式。作為全球領先的AI+工業機械人企業,梅卡曼德無疑是這場科技創新浪潮中的佼佼者。「多模態AI架構支持多種交互方式,能為機械人提供更強大的感知和交互能力,可推動機械人各方面性能的不斷升級。」梅卡曼德創始人兼CEO邵天蘭對包括Deepseek在內的AI最新領域技術十分關注,他對香港文匯報表示,這種大模型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事情,而出海並非簡單的市場擴張、複製、單向輸出,而是以技術為紐帶,以「共研、共建、共享」為內核,推動全球工業製造的智能化轉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郭瀚林 北京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梅卡曼德自創立之初,就致力於將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全球工業機械人領域,為全球製造業裝上「大腦」和「眼睛」。經過八年的努力,梅卡曼德的業務已經覆蓋中美日韓德等50個國家和地區,服務了上汽、比亞迪、富士康、寧德時代、美的、豐田、五糧液、寶鋼等近100家《財富》500強客戶,擁有一支平均年齡30歲的活力團隊。
以技術為紐帶 推動製造業智能化
「工業製造領域兩大特點,一是工藝複雜需求細碎,二是需要全球供應鏈協作。」被邵天蘭形容為「遠看是個萬億市場,近看是很多個億級的市場」。「我在清華是學計算機的,這些年到過全球各地三四百個工廠,看各種各樣的工藝,每天都在學新的東西,沖壓、焊接、塗裝、鈑金、打孔、擰螺絲,各種精密裝配,各種檢測、量測。」多年來,梅卡曼德不斷吸收改進新的技術,學習不同行業創業周期的經驗和智慧。
在邵天蘭看來,大模型本身就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點,它逐漸熨平了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溝壑。梅卡曼德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時,必須借助當地的合作夥伴才能成功落地。因為要把技術轉移到地球的另一端,需要有相關的語言材料和人才支持。「全球範圍內能力的轉移仍然是一個挑戰,對此我們保持敬畏,充分尊重現場、協作、溝通。」他強調,出海並非簡單的市場擴張、複製、單向輸出,而是以技術為紐帶,以「共研、共建、共享」為內核,推動全球工業製造的智能化轉型。
AI與機械人結合 驅動千行百業升級
面對AI技術「落地難、成本高、場景碎片化」等痛點,梅卡曼德採取了產品化的策略來推動技術的普及應用。邵天蘭認為,對AI企業而言,技術研發固然重要,但聚焦行業剛需、應用場景也同樣重要。在大模型時代,他第一次看到了整合碎片化市場的希望,希望通過產品化策略,將成千上萬個碎片化市場有效率地整合起來,形成百億級的市場規模。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梅卡曼德在自研產品上下了大功夫,雖然產品型號不多,但能夠覆蓋非常廣的應用場景。「這得益於傳感器能力和通用化的進展,以及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基礎能力的提升,比如識別率提高。」邵天蘭表示,大模型將進一步推動標準化進程,這是非線性的,一旦標準化程度超過某個臨界點,市場將會爆發式增長。
邵天蘭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AI技術與機械人結合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例如,通過技術賦能的機械人可以更精準地識別物體、理解指令,從而更好地完成包裹分揀。他並進一步提出,AI技術的發展將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DeepSeek等技術的開源特性有利於吸引更多開發者和企業參與到智能機械人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中來,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機械人產業生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