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發展局昨日公布四項新規定,旨在保障外勞權益,制止代理人剝削外勞薪資。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香港文匯報去年多次揭發有建造業外勞遭所謂的「管理公司」、「代理人」剝削,備受香港社會各界關注。特區政府發展局昨日公布新措施,由第六輪獲批的申請開始新增4項要求,表明有關的「代理人」必須遵守保障勞工的要求,釐清申請人及僱主的責任,包括代理人不負責任何招聘及人事管理,必須由申請人或僱主直接聘用且不得向外勞收費。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歡迎新措施,認為對保障工人有積極作用,但同時指中介與管理公司的招數層出不窮,促請特區政府做好把關工作。

「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於2023年7月推出,配額上限為1.2萬個,適用於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並按季接受申請。首四輪申請連同補充勞工計劃之前已批准並計入計劃的703個配額,發展局合共批出9,731個外勞配額,第五輪則沒有申請個案獲批。發展局昨日公布,第六輪則批出了7宗申請,涉及935個配額。

負責食宿交通與負責人事招聘須分開

就早前懷疑輸入勞工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個案,發展局表示,特區政府十分關注,並已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循刑事方向調查有關個案,如有足夠證據,執法部門會作出檢控行動。此外,廉政公署早前已落案起訴兩名「工頭」涉嫌收賄,並正通緝其他涉案者。

除現有法規外,就違反計劃要求的個案,發展局亦會向相關總承建商及分判商作出行政處分,例如就勞工處早前轉介的個案,局方已暫停有關人士(總承建商及分判商)的新申請6個月至12個月不等,並已建議有關部門及公營機構在工程的表現評核中反映此等違規行為。

針對懷疑有外勞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情況,均涉及總承建商申請人或分判商僱主聘用的「代理人」代為招募、管理外勞及為他們安排住宿、交通及膳食等事宜,發展局公布將於第六輪計劃起針對「代理人」的安排加入了4項新增要求,包括將負責外勞的招聘和人事管理事宜,與安排外勞食、住、行等收費服務事宜的代理人分開,以免外勞因擔心影響其受聘或上班的機會,而支付不合理費用等,清楚表明「代理人」必須遵守的保障勞工要求,釐清申請人及僱主的責任(見表)。

發展局表示,這些額外要求適用於第六輪及以後獲批的個案。總承建商及分判商如違反上述新增要求,局方會對其施加行政處分,及在有關工程的表現評核中反映其違規行為。局方已再次為持份者舉辦簡介會,重申保障勞工權益的重要性及簡介計劃新增的要求。該局會繼續監察計劃的實施情況,做好審批及把關工作 。

中介招數層出不窮 業界望政府把好關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去年出現的多宗工人遭剝削及欺壓個案,都是因管理及中介公司的亂象造成,「許多時僱主只顧工程進度及質素,卻把外勞相關事宜交給中介(又稱代理人、管理公司)負責,令中介公司有機可乘。」

他認為將招聘外勞與安排他們食宿及交通等分由不同代理人負責,可釐清責任及削減代理人的權力,減低工人被欺壓的機會,故對該4項要求表示認同,「之前發生了不少外勞與資方的不愉快事件,其實亦間接對香港工人不利,新要求是在平衡需要下,保障工人利益。」

不過他直言,中介及管理公司的招數層出不窮,「例如有公司名義上是招聘泥水工人,但最終卻要求對方做薪金更高的釘板工作,以節省薪酬開支。」他希望新措施能確切落地執行之餘,特區政府亦應做好把關工作。

香港營造師學會會長湯毓祺表示,即使加入了新的要求,對建築成本並無造成任何影響,「總承建商給予外勞的人工開支其實無變,但就可以杜絕中間人獲取一些非法收益的情況。」

建造業:新批935配額符實際需要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昨日公布的「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第六輪申請,只有7宗獲批,涉及935個配額。有香港建造業界人士認為數目合理,因為近月香港工程數量有所下降,對輸入外勞的急切性減低,惟個別工種人力需求量較高,相信發展局在審批時已衡量了業界實際需要。

早前聯合醫院重建工程數十名外勞投訴遭管理公司多重剝削,於地盤門外罷工抗議,後獲復工。資料圖片

外援配合擴建醫院鐵路等工程

發展局昨日透過社交平台表示,去年10月接受申請的第六輪計劃已完成審批,共批出7宗申請,合共涉及935個配額,相關工程項目主要為公營工程,例如醫院擴建、廢物管理設施及鐵路項目。主要獲批的工種包括泥水工、空調製冷設備技工、消防設備技工等,亦有本地供應甚為有限的特殊工種,例如架空高壓電線技工,相關工種都是業界委員會(包括承建商、勞工代表等)認為短缺的工種。

「建造業輸勞計劃」配額下十工種

發展局表示,審批時已實事求是地考慮當季收到的申請是否有確切需要,以及是否已按計劃要求進行本地招聘等。第五輪申請沒有個案獲批,主要是考慮到有關工程的進度、其對每個相關工種的需要及有關人力情況等。

計及第六輪批出的配額,現時獲批而仍然有效的輸入勞工配額合共9,109個,較過往已累計批出的9,731個為少,主要是由於獲批個案的相關工序已完結,亦有部分是因為承建商和分包商在獲批配額後,成功聘請到本地勞工而退還獲批但未動用的配額。

發展局認為,這反映計劃充分考慮每宗申請的理據與情況,亦能適時照顧建造業的人力需求。第七輪申請剛於本月3日截止,正按程序處理中,會按計劃一貫嚴格要求處理每宗申請。

配額數量隨工程量下降可理解

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會長伍新華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一直按市場需要、建造業個別工種的迫切性與特殊性去批出輸入外勞的配額,「從前透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的外勞,最多便是涉及爆破、隧道與潛水的工種,因為香港真的很少相關工作,不足以長期養住該工種的工人。」

他表示,隨着近月香港工程數量有所下降,最新一輪計劃只獲批935個配額屬可以理解。對獲批配額主要涉及空調製冷設備技工與架空高壓電線技工等工種,他指本地確實缺乏架空高壓電線技工,而醫院項目則更需要大量機電工人,「一般項目機電工人佔比約20%至30%,但醫院項目卻佔高達50%至60%。」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則認為新一輪的配額仍然過多。他強調,工會並非反對輸入外勞,惟目前政府掌握的數據滯後,「過去一年間勞工市場急速變化,去年底私營建造工程基本上已處於停工狀態,舉例機電工種於去年七八月的確仍在請人,如今卻差不多沒有工程進行,再輸入外勞的話本地工人飯碗更難保住了。」他認為特區政府應審視是否有需要接受新一輪的申請。

●香港文匯報多次追蹤報道,揭露「管理公司」壓榨建造業外勞工資等弊端。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