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丁寧)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一直致力推動香港設計教育發展,通過充滿活力的展覽空間HKDI Gallery,與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館、設計院校和設計師合作舉辦展覽與活動,促進業界、學生及設計愛好者之間的交流,擔當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2025年伊始,HKDI與法國和內地著名文化機構合作,推出兩大年度展覽:「巴黎 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場沉浸式探索虛擬之旅」及「有溫度的存在: 廣州設計三年展 — 香港特展」,並於1月24日起同步向公眾開放。

「巴黎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場沉浸式探索虛擬之旅」訪客戴上 VR 頭戴裝置。 (香港文匯報記者丁寧 攝)

兩項展覽的開幕典禮及傳媒預覽今日在HKDI校園舉行,主禮嘉賓包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Christile Drulhe),聯同職業訓練局(VTC)主席戴澤棠、法國多重模式沉浸體驗與紀錄片製作公司GEDEON Experiences總經理兼製片人Agnès Garaudel、Excurio運營發展部主管Julien Badon,以及廣東美術館展覽設計部副主任廖沙泥,一同為兩大展覽揭開序幕。

在開幕典禮舉行前,大會亦安排了兩場大師講座,分別由 Agnès Garaudel、GEDEON Experiences編輯及創意開發部Alizé Lecuivre和Excurio運營發展部主管Julien Badon;以及由廖沙泥聯同「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 — 香港特展」參展設計師馬可、孟凡浩、韓家英與靳埭強分享真知灼見,作為兩大年度展覽的熱身活動。

「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 — 香港特展」。(香港文匯報記者丁寧 攝)

「巴黎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場沉浸式探索虛擬之旅」由HKDI主辦,並由來自法國的沉浸式探索體驗開發商Excurio、GEDEON Experiences,以及國際頂尖藝術機構法國奧賽博物館聯合製作,旨在慶祝印象派誕生150周年。是次展覽融合了未曾發表的研究、3D 再現(3D reconstruction)與虛擬實境(VR)技術,藉由歷時42分鐘的VR體驗,帶領訪客探索印象派的起源與影響。訪客戴上VR頭戴裝置後,即可沉浸於1874年4月15日在攝影師納達爾(Nadar)位於巴黎的工作室舉行的首個印象派展覽開幕之夜,一窺這個藝術史上重要的時刻。除此之外,訪客亦可「穿越」到不同印象派發展歷程的重要時地,例如巴齊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的工作室——藝術家們當年經常聚會的地方,也是首個印象派展覽的構思來源地;又或是在勒阿弗爾(Le Havre)近距離欣賞莫奈(Oscar-Claude Monet)繪畫其名作《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感受偉大藝術家的才華。VR 體驗提供廣東話、普通話、英語及法語配音版本供訪客選擇,滿足不同人士需要。

至於由HKDI與廣東美術館合辦的「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 — 香港特展」,則是基於2024年廣州設計三年展重新策展,呈現22項重要當代中國設計作品,以各種「溫度」反映富有情感和人文關懷的創造力,並同時展示中國當代設計在推動當下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所擔任的重要角色。

「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 — 香港特展」的展品來自17位內地及香港的設計師或設計團隊,當中包括蜚聲國際的馬可,她是首位登上巴黎時裝周的中國設計師。在今次展覽,她帶來以工業廢棄回收的紡織品、手織棉麻面料、塑膠、金屬等綜合物質創造的「無用之土地」,今次亦是「無用之土地」系列作品首次在香港公開展出。另一位國際級設計大師、香港著名藝術家靳埭強則展出他於不同年份創作的環保系列平面設計作品:《綠與生命》、《綠》、《再思自然》,訪客將有機會認識他隨着時間推移,對環保、自然愈趨深邃的哲學思考。韓家英、孟凡浩、許剛、張哲愷、朱競翔等享負盛名的內地及香港設計師,亦會分別展出個人名作,展品涵蓋實景照、模型、插畫、絲網印刷品、錄像、海報、家具及藝術裝置等。

巴黎 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場沉浸式探索虛擬之旅

展覽日期:2025年1月24日至5月11日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8時,每天設有19個開放時段;逢星期二休館

展覽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港鐵調景嶺站 A2 出口)

語言:廣東話、普通話、英語 及法語

入場費用:港幣80元正(不可取消或退款) 參加者必須年滿八歲,身高至少四呎六吋(137 厘米)

订票方式:Klook

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香港特展

展覽日期:2025年1月24日至4月13日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8時;逢星期二休館

展覽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港鐵調景嶺站A2出口)

入場費用:免費

「巴黎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場沉浸式探索虛擬之旅」訪客戴上 VR 頭戴裝置。 (香港文匯報記者丁寧 攝)
「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 — 香港特展」。(香港文匯報記者丁寧 攝)
「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 — 香港特展」。(香港文匯報記者丁寧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