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屹立於香港北角英皇道的新光戲院,早前宣布將於今年3月3日結業,讓不少市民感到惋惜。為讓大家重溫這座歷史建築的風采,東區民政事務處與新光戲院聯手舉辦的東區文化節,於昨日特別舉辦新光戲院開放日,讓巿民大眾自由參觀,更設懷舊展覽廳,在兩場導賞團中更有機會試玩傳統樂器。新光戲院充滿歲月痕跡的放映機、逾半世紀的波波燈,人人都把握最後時光,與陪伴粵劇迷度過歡樂時光的粵劇殿堂說再見,記錄這間有52年歷史的戲院,希望用相機拍下新光戲院的一點一滴紀念。不少戲迷對這個港人的集體回憶感到依依不捨,認為新光戲院見證了香港粵劇的發展,除了是一座粵劇文化地標,亦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意義非凡。 

●粵劇演員功架十足,贏得陣陣掌聲。(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歷史悠久的新光戲院,至今仍保留昔日風貌。開放日活動於昨日上午10時開始,香港文匯報記者9時半到達現場直擊,發現已有約30人在輪候,人龍由街頭排至街尾。排頭位的洪先生早在9時已抵達,他直言新光不只是一間戲院,「好唏噓,從小到大都在這裏附近看過戲或看過粵劇,甚至覺得香港再沒有一個這麼好的場地來發揚香港文化。」

●昨日特別舉辦新光戲院開放日,讓巿民大眾自由參觀。(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天花掛108盞波波燈如星辰

其後記者入內所見,大堂售票處上方「新光戲院,粵劇殿堂」的牌匾十分醒目,抬頭更可見天花板懸掛着108盞波波燈。高低起伏的布陣,構成漫天星宿的景象,步入大堂一刻,即使不刻意抬頭,也被頂上的滿天繁星所吸引。負責講解的導賞員表示,佛經有云「人有108種煩惱」,該108盞燈就是期望觀眾撥開雲霧見青天,在觀劇後借助戲中智慧面對煩惱;大堂亦設有一部古董磅重機,投入硬幣後便會吐出標示體重的卡片。

在一樓劇院門口處,映入眼簾的舊物除了大鼓,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京劇表演大師梅葆玖壬辰年(2012年)的書法對聯,以及李居明大師於2018年題字的牌額,更值得細心欣賞。

走進大劇院,逾千個座位自戲院開幕已保留至今,無柱和喇叭式設計令聲音特別能落台,成大老倌最重視的表演場地。舞台前方的樂池,是樂手演奏的地方,鐵欄保留鐵花裝飾。穿過戲台左右兩邊的虎度門進入後台,走廊盡頭是一面鏡子,寫上「請好好享受自己精彩的演出」,由李居明題字、粵劇界守護神華光先師加持。

試玩傳統樂器 體驗粵劇魅力

新光戲院內亦設有新光數碼戲院,有不少現代音響、燈光等設施,需由地下大堂旁邊入口步上兩層樓,經長長的梯級才到達。記者拾級而上,每一步、每一個拐彎,眼前如夢似幻的景象,都令人忍不住舉起手機打卡。當經過拱形走廊的展覽區時,展示了新光歷年來相關剪報和廣告、李居明推廣粵劇文化的點滴等珍貴資料。光影與倒影的結合,彷彿穿梭迷幻的時光隧道。

市民亦有機會觀摩粵劇演員的化妝與穿戴戲服過程,並親手試玩傳統樂器,體驗粵劇的獨特魅力。

老街坊:讓影迷有「回家」感覺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現年60歲的粵劇迷周女士年輕時,幾乎每天都和朋友到新光觀賞表演。排隊與粵劇演員合照的她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很多知名的粵劇名伶如任劍輝、白雪仙、紅線女、林家聲等,都曾經在新光戲院登台演出。她最記得新光懸掛的「全院滿座」旗幟、等候大堂和旁邊街道擠得水洩不通的熱鬧場面,以及散場時她與朋友拿着花束、小禮物等待名伶,「往後這些都已成為回憶,真的太可惜了。」其孫子Theo表示,平日被新光戲院的霓虹燈牌吸引,故趁開放日來認識戲院歷史,並感覺戲院建築有舊時代氣息,亦大膽嘗試不同主題風格的劇目,但對要結束感可惜,嘆是香港文物保護的損失。

●拱形走廊展覽區展示新光歷年來相關剪報和廣告。(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在一樓的電影院內,北角街坊曾女士坐在戲院紅色的沙發椅子上,向3歲的孫子訴說昔日在戲院時的故事。她指在新光戲院內的紅色梳化、大堂的裝潢和奶黃色圓吊燈,體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獨特風情,是追尋懷舊的場所。

●「全院滿座」旗幟。(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她續說,新光戲院地理位置便利,音響效果非常好,適合長者。雖然未來仍有西九戲曲中心和高山劇場等場地,但新光戲院讓影迷有種「回家」的感覺,對戲院關閉感到十分可惜。

●天花板懸掛着108盞波波燈。(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議員倡用空置大廈表演粵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香港擁有不少寶貴文化資源,被譽為「粵劇殿堂」的北角新光戲院也是其中之一。特區政府於去年11月發表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出,要培育粵劇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立法會議員鄭泳舜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建議,特區政府可進一步放寬表演場地相關使用條例,利用空置大廈和已結業的戲院,為粵劇表演提供場地。他並認為,應適時檢討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的成效,培養更多真正買票進場的戲迷,為粵劇發展打下基礎。

●小朋友和粵劇演員「一較高低」。(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鄭泳舜表示,對新光戲院結業感到惋惜,但也尊重因業權轉移而結業這一私人行為。針對粵劇發展,他認為政府可進一步放寬表演場地相關使用條例,利用空置大廈或近期結業的多間戲院,將之改建為小型劇場,為粵劇提供表演場地。

他續說,粵劇發展不僅要關注表演團體,也應注重培養觀眾基礎,建議政府適時檢討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程序。

●市民有機會試玩傳統樂器。(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至於如何在保育和盈利方面達成平衡,他認為關鍵在於吸引更多遊客,並要利用小紅書等軟性平台多做宣傳,「香港要聯乘大灣區其他城市,到廣州、深圳等地方多做宣傳,吸引更多遊客來港。」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