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建議,組建由內地、香港、澳門律師和法律專家參與的「粵港澳大灣區法律協作聯盟」。圖為粵港澳法律界,在論壇上探討聯營律師事務所下大灣區法律合作。 資料圖片
●各界表示,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已初步形成。圖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 資料圖片

學習貫徹習近平澳門重要講話精神 港各界倡組三地法律協作聯盟

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日前舉行的「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討會致辭時表示,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為橫琴合作區發展把脈指向,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必將不斷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香港各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已初步形成,但由於粵港澳三地的制度和法規有差異,在資金互通、產品互認、監管規則等「軟聯通」方面仍面對不少阻礙。他們建議,特區政府可通過構建統一的監管協調平台,組建由內地、香港、澳門律師和法律專家參與的「粵港澳大灣區法律協作聯盟」,推動三地律師資格互認等方式,從金融、法律等方面入手,加強內地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同時貫徹落實「基建先行」、進一步協同深圳政府發展創新科技、及建立高效的港深科技創新協同機制,以及着力推動跨境人員、物資、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動,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他們相信,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團結奮鬥下,乘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東風,香港和澳門必將再創輝煌、續寫傳奇,「一國兩制」也將在新征程上不斷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政界:對接國際經貿規則 助力國家對外開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之一是制度創新。香港多名政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關鍵在於強化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他們建議,特區政府可強化離岸人民幣中心及綠色金融樞紐建設的規則銜接、構建統一的監管協調平台、盡快成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法律協作聯盟」等,從金融、保險、法律等方向強化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助力國家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構建統一監管協調平台 防風險增效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朱立威指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中,制度創新是推動其發展並助力國家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例如在監管機制方面,可以構建統一的監管協調平台。他以跨境金融業務監管為例,通過共用監管資訊,既能防範金融風險,又能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從而為大灣區內地城市企業的跨境融資、投資等活動提供便利。

他建議,特區政府須出台專門針對大灣區跨境金融業務的專項政策,精準聚焦跨境金融業務的特殊需求和發展趨勢,為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並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在嚴格把控風險的前提下,拓展跨境金融服務的種類和範圍。

他強調,要推動跨境證券交易的便利化,需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交易制度和清算機制,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境內外投資者參與到大灣區的證券市場中來。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大灣區證券市場的國際吸引力,還能進一步提升其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

強化離岸人民幣中心等規則銜接

全國政協委員譚岳衡表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關鍵在於強化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建議特區政府須強化離岸人民幣中心及綠色金融樞紐建設的規則銜接。首先,政府要健全監管框架,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人民幣外匯市場參與渠道,建立靈活高效的監管框架,支持高度市場化的運作環境;其次,完善基礎設施,持續提升人民幣業務的基礎建設和跨境支付系統的效率,確保兩地人民幣交易順暢高效。

他並建議,特區政府未來可積極探索政策支持進一步放寬和擴大互換通、ETF互聯互通、債券通等的範圍和准入門檻,優化兩地基金互認安排、跨境理財通等,加快推進「新股通」,允許內地合格投資者認購香港IPO,從而強化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機制對接。

全國政協委員胡劍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分別採用不同的法律制度,推動規則銜接與法律協調是促進大灣區深度融合的關鍵,亦是各行業實現深度融合的基礎。他建議,政府未來可組建由內地、香港、澳門律師和法律專家參與的「粵港澳大灣區法律協作聯盟」,推動三地律師資格互認,促進跨境法律服務合作,同時設立區域法律合作論壇,定期討論跨境投資、商事糾紛等焦點問題,形成一致性指導意見。

他續指,針對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規則衝突,政府未來可優化關鍵領域的法律銜接機制,如知識產權保護、金融監管等,實現基本標準的互認,同時制定統一的跨境電子合同標準,推動區域內數字化商務交易的法律適用和保護。

灣區保險互聯互通 連接兩地市場

立法會議員陳沛良期望,保險售後服務中心可以早日落地實施,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內地居民提供各類保險支援。他指出,成立售後服務中心只是香港與大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的第一步,香港作為大灣區內保險業的領軍者,未來更要開發並提供更多跨境保險保障產品,滿足客戶跨境理財、風險管理的需求,並實現連接內地和香港保險市場。

他又指,內地市場龐大,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香港的規則、標準、專業服務等與國際接軌,能夠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香港與內地加強在專業服務和經貿方面的合作和銜接,促進本港優質的專業服務和經驗進入內地,為本港企業和專業人士開拓更多發展空間,同時亦加快內地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達至互惠共贏。

議員:先行先試可推科研數據資金聯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香港多名政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不但是「超級聯繫人」,更可以是體制上的超級連接器,認為特區政府可積極與內地各大合作平台協商,以先行先試的方式,推動科研數據互聯互通、資金聯通,以及推進內地與國際標準對接,從而解決企業及業界在合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逐步構建新的、可複製的發展模式。

港深科技創新協同 推進規則機制銜接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指出,在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以及北部都會區建設與深圳協同方面,特區政府可透過前瞻性整體思維優化整體規劃和布局、貫徹落實「基建先行」、進一步協同深圳政府發展創新科技及建立高效的港深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推進港深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等,並盡快完成利用無人低空運輸工具實現人員及物資跨境流動的探討,進一步促進區內城市的合作與協同發展,加強推動兩地之間的人才、設備、資源及數據流動。

她又指,與此同時,還要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以及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着力為其在基建、人才、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創造有利條件,推動產學研高效協同,並透過引進優質企業、培育初創企業、加快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促進創科產業鏈的發展。她相信,透過以上措施,將可助力新興或未來產業的發展,推動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創新和製造中心。

倡政府積極與內地平台協商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表示,香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綠色科技等領域,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期望日後能加快推動這些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定規模,作為大灣區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他建議,政府可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通過設立基金、建設科研平台、引進人才等措施,培育更多競爭力強的科企,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要積極與內地各大合作平台協商,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在各大平台推動科研數據互聯互通、資金聯通,以及推進內地與國際標準對接,解決企業及業界在合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從而達到合作共贏、互利互惠,分享制度紅利和發展成果。

立法會議員陳紹雄指出,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形成規模方面,特區政府設立了三個百億元計劃,包括「產學研1+計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涵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等策略性產業。他建議香港園區除了擬定建立孵化器、加速器等一系列措施外,還應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以配對形式提供資助,支撐初創企業快速成長,從而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再利用新田、北都區的創科用地,以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完整的產業鏈進行商品化生產。

港設「飛地」讓產品服務等直通內地

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黃炳逢表示,希望通過在港設「飛地」的創新舉動,讓內地部分規則及機制在香港銜接、對接起來,既可以讓國際及香港企業以國際及本地通行的規則,透過香港「飛地」讓產品、服務、技術直通到內地市場,掃除地域上、制度上的障礙,同時讓內地企業直接利用香港「飛地」,以內地規則及機制落地,直接提供產品及服務,再融匯到國際規則,走向世界市場。

他表示,香港不但是「超級聯繫人」,更可以是體制上的超級連接器。香港通過「飛地」把「兩制」的優勢在「一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中國智慧貢獻到國際經濟新秩序當中。根據這個構思,可以在北都區形成以不同科技、產業及市場模式為基礎的特定片區,讓發展商及產業開發商在「兩制」下取得特別的開發條件,讓大家可以「計到數」,同時配合國家和香港的產業需要,甚至可讓香港與內地的資金在飛地內自由流動,解決內地資金落地難的問題。

冀推動灣區醫療等流通 便利港人北上工作生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恬恬)香港多位立法會議員及青年代表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建議,進一步推動醫療安老、金融服務、數據、資金和人員等方面的跨境流通和往來,以便利港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生活及就業,高質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倡簡化審批流程 吸外資促創科發展

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同樣提到在跨境資金流通方面的更多探索。他指出,雖然目前已有一些跨境資金流動的政策,但仍有改進空間,特別是在創科領域,建議考慮設立試點、簡化審批流程,探索創科領域的專項基金更自由流通,方便香港和內地的創科企業更自由地進行資金往來,以吸引更多國際投資,促進大灣區創科產業的發展。

跨境數據流通方面,邱達根指政府已在相關方面做出許多努力,如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但目前仍需更多試點來驗證這些標準合同的有效性。他建議盡快在科研機構、大學等單位中推廣這些標準合同的使用,並提供更清晰的指引,以便各方能更好理解和應用這些規定,並通過分享已實施的案例來增強市民和機構對跨境數據流通的信心,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私隱保護等符合相關制度的要求。

在人才的跨境流通方面,邱達根認為可在河套地區等新興園區內,設立更便捷的人員往來機制,特別是允許內地人員更方便地出入香港工作,助力香港吸引更多內地人才參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科研項目,促進區內的創新發展。

優化理財通 允兩地相互推介產品

金融界議員陳振英建議,盡快進一步再優化理財通,包括擴闊可銷售產品的種類,增大可投資的金額及容許更靈活銷售流程,如允許兩地銷售人員相互推介產品,同時在可控範圍內,略為放寬外匯管制,讓兩地金融機構可自由跨境向企業發放貸款,而不受外債指標限制。

選委會界別議員黃國指出,中央政府已對粵港澳大灣區三個重大合作平台作出中長期規劃,以《南沙方案》為例,其發展目標中一項指出,到2025年,青年創業就業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資源加速集聚,成為港澳青年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建議特區政府加緊與內地溝通,做好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積極配合落實方案。

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建議,通過完善醫療和安老方面跨境服務,促進香港市民更好融入整個大灣區的生活。

他認為,目前港人北上就醫、安老等面臨的主要困難是相關資訊信息的獲取,建議政府設立專門的諮詢機構或電話熱線,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提供相關信息諮詢服務。他提到,現有的跨境救護車服務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還有進一步改善空間,建議開放更多私人救護車服務參與跨境轉運,以緩解香港公共救護車服務的壓力。他還建議建立一個統一的報銷機制,讓香港市民在內地就醫後能夠更方便地報銷醫療費用,在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同時,增強市民對大灣區醫療體系的信心。

盼兩地多辦培訓 激發北上創業熱情

嶺南大學大四學生鍾欣昵則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自己畢業後有意向去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或創業,期待兩地能夠推出更多各地學校、企業和機構聯合舉辦的創業培訓項目,激發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靈感和熱情,同時希望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確保香港青年在內地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險及福利待遇等,讓港青北上就業生活無後顧之憂。